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编队迎敌,发现一异常现象,敌机不打也不撤,只是一个劲的转圈。接

熹然说历史 2025-08-16 21:17:07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编队迎敌,发现一异常现象,敌机不打也不撤,只是一个劲的转圈。接下来的敌机的动作,更是直接让他们吓出一身冷汗来。 1953年2月的朝鲜半岛上空,志愿军飞行员遭遇了一幕诡异的战场景象。五架美军战机既不开火也不逃跑,竟在空中围成圆圈不停转动。这种从未见过的怪异战术让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们困惑不已,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们冷汗直流。 志愿军空军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中力量,两国空军作战实力相差悬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空军拥有14个联队,各型作战飞机1200多架,大多数飞行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而我志愿军空军参战之初只有刚刚组建的两个歼击机师及两个团,各类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没有任何空战经验。 这种悬殊的差距在朝鲜战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军飞行员个个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在二战中就已经历了无数次空战洗礼。相比之下,志愿军飞行员大多才二十来岁,刚刚完成基础训练就匆忙上了战场。 徐开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志愿军飞行员。出生在江苏农村的他,从小就对天空充满向往。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入空军,经过紧张的训练后就投入了朝鲜战场。那天接到拦截任务时,他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当四架志愿军战机升空迎敌时,远方出现了五个黑点。那是五架美军F-4C战斗机,正从执行轰炸任务后返航。徐开良立即下令准备战斗,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美军战机既没有立即开火,也没有掉头逃跑,而是快速调整队形,在空中拉出了一个完美的圆圈。五架飞机首尾相接,不停地绕圈飞行,就像一个巨大的空中转盘。这种诡异的景象让志愿军飞行员们目瞪口呆。 这就是美军著名的”拉弗伯雷圆圈”战术。参加编队的飞机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飞行,可以绕圆圈盘旋爬高,利用盘旋取得高度优势,伺机发起攻击。更要命的是,圆圈阵中的每架飞机都能相互掩护,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防御体系。 面对这个从未见过的怪阵,徐开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试着让僚机从外侧切入攻击,但刚一接近,圆圈阵中就有飞机立即反击。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志愿军战机攻击其中一架敌机时,其他敌机会迅速调整位置,对攻击者形成包围之势。 第一次攻击失败了,还差点被敌机咬住。面对这种全新的战术,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们出了一身冷汗。但徐开良没有放弃,他仔细观察敌机的飞行轨迹,寻找圆圈阵的破绽。 志愿军空军采取轮番进入、由少到多,以老带新、老新结合的办法,以师为单位陆续参战,与美空军展开了反空中绞杀的大规模空战。在实战中,志愿军飞行员们逐渐摸索出对付各种美军战术的方法。 徐开良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战术:紧咬住圆圈阵中的一架敌机不放,不顾其他敌机的攻击,直到将其击落。这样就能撕开圆圈阵的一个口子,破坏其完整的防御体系。 重新发起攻击时,徐开良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战术。他让僚机继续从外侧攻击,吸引敌机注意力,自己则抓住时机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经过几番激烈的空战,志愿军战机终于击落了圆圈阵中的一架敌机。 失去一架飞机后,美军的圆圈阵开始出现漏洞。志愿军抓住机会连续攻击,又击落了一架敌机。剩余的美军战机见势不妙,匆忙撤退,但在撤退过程中队形更加混乱,又被击落一架。最终只有两架美军战机狼狈逃回基地。 这次空战的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打破了美军圆圈阵不可战胜的神话,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志愿军飞行员虽然经验不足,但凭借智慧和勇气,完全可以战胜经验丰富的美军飞行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战斗起飞2457批26431架次,其中实战366批4872架次,击落美机330架,击伤95架。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道:“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徐开良和他的战友们用血与火的洗礼,为年轻的人民空军赢得了尊严。他们从一群飞行时间只有几十小时的新手,成长为能够与世界最强空军抗衡的空中勇士。这种成长速度在世界航空史上都是罕见的。 志愿军空军破解美军圆圈阵的故事,展现了我军指战员在绝对劣势下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面对强敌的新战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你认为志愿军空军能够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10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