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瘫痪德国的国防建设】
[横跨欧亚大陆碰瓷东大?你丫自己产啊!]
(政治报)弗里德里希·默茨希望将德国打造成欧洲领先的军事强国。但由于中国掌握着欧洲国防工业所需的关键矿产资源,其影响力依然稳固。
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研究员、稀土政策专家雅各布·库利克警告称:“如果来自中国的材料突然减少,我们的国防工业计划可能会受阻。”
德国总理计划将德国武装部队打造为“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但其成本之高前所未有。柏林承诺到2029年将在国防上投入数千亿欧元,打破数十年来的财政紧缩。
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已经投入使用。军用车辆订单已达四位数,导弹产量正在提升,弹药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国防公司正在竞相改造工厂,恢复长期闲置的生产线,希望重振冷战后衰落的工业基础。
但重新武装的基础十分脆弱。
——关键矿产依赖性
作为国家重新武装计划的一部分,每辆坦克、每枚导弹或每架无人机都依赖于国防工业以外的少数人能说出名字的原材料。
据德国最大的工业游说团体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称,钕和镝等稀土元素,以及钨、石墨、钛和高纯度镁,是高端军事系统的支柱。它们为雷达阵列、电动机、导弹制导翼片、热成像瞄准器和无人机推进系统提供动力——这些都是现代战争的核心。
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
BDI警告称,欧盟95%的战略原材料依赖进口,其中90%依赖非欧盟国家。德国国内几乎没有加工能力。与此同时,中国控制着全球多种关键矿产50%以上的加工份额,在一些与国防密切相关的矿产(包括镓和锗)的加工份额甚至高达86%。
武器越先进,风险就越大。欧洲战斗机的框架主要采用坚固轻质的钛合金(主要在中国加工),发动机则采用特殊的耐热金属。莱茵金属公司证实,其穿甲坦克炮弹使用的是致密的钨芯。
当 POLITICO 联系德国经济部时,该部承认国防工业存在原材料风险,但没有提供具体数据,而是提到了 BDI 等行业协会。
然而,威胁并非仅存在于理论上。中国正在积极限制向西方国防企业出口关键原材料,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延误和成本飙升。这尤其令美国担忧,尤其是在北京为应对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而禁止11种关键原材料出口之后——这项限制现已解除。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大风险——毫无疑问,”库利克说道。他警告说,即使北京保持出口开放,结构性依赖依然存在。“所有使用这些技术的国家——法国、西班牙、英国——都依赖相同的供应链,而这些供应链最终都回到了中国。”
——欧盟太软弱,柏林太迟钝
尽管欧盟承诺确保关键矿产的获取,但库利克认为,欧盟尚未得出必要的战略结论。“我认为,这是我们完全忽视的一个领域——无论是在欧盟还是在德国,”他说。
大西洋两岸的法律框架截然不同。华盛顿将它们视为战略资产,《国防生产法》等法律允许政府资助国内采矿、引导供应链并在紧急情况下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美国通过国防后勤局维持国家储备——这是为战时突发事件设计的联邦安全网。尽管如此,美国仍然需要中国。
相比之下,布鲁塞尔采取了更为温和的路线:《关键原材料法》设定了高水平的目标和框架,但实际实施则交由成员国之间的自愿协调——没有中央机构支持执行。“与天然气或石油不同,我们没有国家储备,”库利克说。“这种预防性的战略准备——我目前还没有看到。”
柏林的一些议员表示,欧盟目前的做法根本不够。
瓦妮莎·佐贝尔(Vanessa Zobel)是保守派基督教民主党人,也是德国联邦议院经济事务委员会成员。她对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了批评,称该法案用意良好,但效果不佳。“它指出了问题所在,但却在官僚主义中迷失了方向,”她说道。她认为,各国政府应该在布鲁塞尔犹豫不决的地方介入,尤其是在国防领域。
佐贝尔认为,德国对原材料的依赖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没有安全的供应链,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军事威慑力,”她说。“在安全关键领域如此依赖原材料是鲁莽的。”
虽然佐贝尔支持建立国家储备,但她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危机时期,建立战略储备固然有意义,但任何储备都是有限的,”她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韧性,就必须进行结构性变革。”
这意味着要重振德国自身的资源。“我们太自满了,”她补充道,并指出了未开发的锂矿以及国内采矿面临的政治阻力。“任何想要拥有韧性国防工业的人,都必须授权采矿地点,批准开采,并优先安排资金。”
更广泛的信息是,德国必须停止依赖市场力量,开始像地缘政治参与者一样思考。“时间转型必须体现在我们的思维中,”她指的是前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承诺从根本上改变德国的安全和防务方针。“一切都是政治性的。一切都是战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