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才1.8万,凭什么不让我读!”女孩高考考了512分,上不了公办本科,想读民办本科,但学费要一万八。父母嫌贵,想让她读大专,她觉得本科文凭很重要,以后找工作、考公啥的都用得上,凭啥因为这点钱不让她读。视频中女孩怒斥父母认知低,执迷不悟…… "爸,我同学490分都能上本科,凭什么我只能读大专?"女孩的质问里带着不甘和委屈,手里那张512分的高考成绩单已经被攥得皱皱巴巴。她的分数确实过了二本线,但公办本科的门槛还是差了一截,唯一的选择是学费1.8万的民办院校。 而父母的态度很坚决:"四年下来七八万,家里供不起!" 每年的高考季,类似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上演,广西一个500分的考生被西安某民办本科录取,父亲一怒之下撕了通知书,放话"打死也不去民办学校"。更讽刺的是,广东、云南等地的一些民办高校,降分补录都招不满人,其实说白了这就是钱的问题,让许多普通家庭无可奈何。 或许有人会认为一年1.8万的学费听起来不算天价,但四年下来,加上住宿费、生活费,轻松突破10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相当于好几年的收入。更扎心的是,投入和回报未必成正比,有些民办本科毕业生刚毕业的工资才3000多块,甚至不如一些优质专科生。 而且有网友认为民办本科既不是精英教育,又算不上职业教育,更像是夹缝中的产物,高昂的学费换来的,可能只是一张越来越不值钱的文凭。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这些民办院校,那些卡在分数线边缘的考生又该何去何从? 现在的就业市场,本科就是一道硬门槛,翻翻招聘软件,大多数岗位都明晃晃的写着"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其实很多岗位明明专科生完全能胜任,却非要设置本科门槛,这种学历歧视已经成了一种惯性,而为此买单的,永远是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 其实父母一辈的想法很好理解。在他们那个年代,中专生都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大专生更是香饽饽。可如今呢?连社区工作者都要求本科起步。这种认知断层让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异常困难,父母觉得孩子不懂生活的艰辛,孩子觉得父母不懂现实的残酷。 教育的本质本该是拓宽选择,但当普通家庭要押上多年积蓄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当18岁的孩子被迫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做选择,或许我们该想想:是什么让教育变成了奢侈品? 如果公办本科的名额再多一些,如果民办高校的学费更合理一些,如果企业招聘少一点学历歧视,这个女孩或许就不必在玉米地里,一边抹泪一边算四年学费相当于多少亩庄稼的收成。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民办本科让高考蒙羞。民办本科:一个六要不要八零后家长:不要民办本科:一个五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