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当面提醒印度后,中国解除对印稀土出口限制,给即将访华的莫迪,吃了一颗定心丸! 8月18日至20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对印度展开三年多来的首次正式访问,这场被印度媒体称为“破冰之旅”的行程,不仅为即将访华的印度总理莫迪扫清了外交障碍,更以一项关键举措彻底改写了两国关系的底层逻辑——中国宣布解除对印度稀土、化肥和盾构机三大领域的出口限制。 王毅此访正值中印建交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两国领导人都清楚意识到,如何在合作与竞争中找到平衡点,将决定未来亚洲格局的走向。在与印度外长苏杰生的会谈中,王毅特别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战略认知”,这句话背后暗含着对过去边境争端、贸易摩擦的深刻反思。 正如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会晤后所说,两国关系正站在“喀山会晤后的新起点”,而中国解除出口限制的决定,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推手。 印度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这个拥有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的国家,却因开采技术落后,每年60%的稀土需求依赖从中国进口。 2025年4月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后,印度汽车制造业遭遇“灭顶之灾”,电动汽车产能断崖式下滑超过五成,多家车企因磁铁断供被迫停产。 此次中国恢复供应,不仅让塔塔、马恒达等车企松了一口气,更直接缓解了莫迪政府面临的产业危机。印度《经济时报》援引匿名官员的话说,“这是莫迪总理访华前收到的最好礼物”,因为稳定的稀土供应链意味着印度能在全球电动车竞赛中保住一席之地。 化肥领域的解禁同样意义重大。作为农业大国,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化肥占其总需求的三成,这些肥料直接关系到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2024年中印关系紧张期间,中国暂停部分化肥出口导致印度农田出现“用肥荒”,农民抗议此起彼伏。 此次解除限制不仅让印度农业部长辛格如释重负,更被视为中国对莫迪“粮食安全倡议”的实质性支持。而盾构机的恢复供应,则为印度雄心勃勃的“全民基建计划”注入了强心剂——这个国家正计划在2030年前新建10万公里公路和5000公里地铁,而80%的盾构机此前依赖中国进口。 印度媒体敏锐地捕捉到,这三项解禁背后暗含着中国的战略考量。《印度斯坦时报》指出,中国选择在莫迪访华前释放善意,既是对印度近期在边境问题上缓和姿态的回应,也是对美印关系恶化的精准卡位。 今年5月美国对印度加征10%关税后,莫迪政府在外交上陷入被动,不得不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以对冲压力。这种“以经济换安全”的策略,让中国在稀土等关键领域掌握了主动权。 但这场外交博弈远非单向让利。王毅在会谈中明确要求印度“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这句话直指两国在加勒万河谷事件后的紧张关系。根据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达成的10点共识,双方不仅同意在边境东段和中段设立将军级会谈机制,更首次提出“划界专家小组”的概念。 这种将边界谈判从军事层面提升到政治层面的尝试,被分析人士视为解决争端的历史性突破。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会后坦言,“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既能维护主权又能避免冲突的新路径”。 对莫迪而言,即将到来的中国之行意义非凡。这将是他自2018年武汉会晤后首次访华,也是印度在美印关系急转直下后的首次战略调整。除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莫迪预计将与中方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内容可能涉及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 印度工商联合会提前透露,双方正在磋商建立“跨境供应链绿色通道”,这将使印度电子产品出口中国的通关时间缩短70%。这些务实合作不仅能缓解印度当前的经济困境,更可能为其“印度制造”战略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外交互动背后,仍潜伏着深层次矛盾。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部分强硬派人士对解除出口限制持怀疑态度。《印度时报》的评论文章直言,“中国解除限制是战术性让步,但其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并未减少”。 这种认知差异可能成为未来摩擦的导火索。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印度的战略打压并未停止,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将印度从“发展中国家清单”中剔除,这意味着印度将失去多项贸易优惠。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政府能否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考验着其外交智慧。 中国的战略考量同样深远。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其战略价值远超一般商品。中国在解除限制的同时,同步加强了出口监管机制,这意味着未来印度能否持续获得供应,将取决于其对华政策的稳定性。 这种策略,既展现了大国胸怀,也暗含着战略威慑。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稀土问题时所说,“我们始终是全球供应链的维护者,但维护稳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方专机降落新德里,巴总理坐不住宣布要访华,此前还找上日本合作就在王毅外长访
【15评论】【20点赞】
文哥
敲打小巴
永久兔
说解除就解除?不留点后手拿到更大筹码?军用级别稀土还是要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