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从哪里看出,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震旭聊历史 2025-08-21 18:20:30

刘备是从哪里看出,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马谡正以越嶲太守的身份镇守南中。这位襄阳才俊自幼熟读兵书,常与诸葛亮彻夜谈论《孙子》《六韬》,连“攻心为上”的南征策略都出自他的建言。   但刘备在汉中王府批阅公文时,却注意到马谡治理越嶲的奏报里,通篇都是“以德怀远”的宏论,却少见具体的屯田、练兵举措。更令刘备皱眉的是马谡上任半年,越嶲郡的獠人叛乱仍未平息,而老将张嶷到任后仅用三个月便剿抚并用安定了局势。这种“动口不动手”的做派,与刘备半生戎马中养成的务实风格格格不入。   早在入蜀之初,刘备就对马谡有过直接观察。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庞统、黄忠等人入川,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行。某次议事中,马谡大谈“先取汉中,再图关中”的战略,却被刘备当场打断:“吾问的是涪城粮草如何转运,你却奢谈千里之外的关陇。”事后刘备对庞统私下感叹:“幼常论策如悬河,却不知军辎调度之难。”这种务虚与务实的冲突,在刘备心中埋下了疑虑的种子。   刘备用人素来看重基层磨砺,马谡随他入蜀后,先任绵竹令,再转成都令,看似平级调动,实则是刘备刻意安排的试炼。成都作为益州治所,豪强林立、政务繁杂,正是考验官员治世能力的试金石。   但马谡在任期间,虽能引经据典应对公文,却屡屡在平息盐铁争端、安抚流民等实务中捉襟见肘。反观同期的蒋琬,在广都县因醉酒怠政被刘备斥责,却在诸葛亮悉心培养下成长为治国栋梁。这种对比让刘备愈发确信,马谡的才华更适合纸上谈兵,而非临机决断。   最让刘备警觉的是马谡在汉中争夺战中的表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率大军与曹操争夺汉中,马谡以参谋身份随军。某次会议上,马谡力主分兵奇袭陈仓古道,声称“此乃韩信暗度陈仓故智”。   刘备却指着沙盘冷笑:“韩信能暗度陈仓,因章邯不备;今曹操已派徐晃镇守陈仓,你让五千疲兵如何突破?”言罢拂袖而去。当晚,刘备对法正叹息:“幼常熟知战例,却不懂因势而变。若将十万之众付与此人,无异于驱羊入虎口。”   这种对马谡的清醒认知,与刘备一生的用人哲学密不可分。他从涿县贩履少年到蜀汉皇帝,靠的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务实作风。当魏延在汉中“实兵诸围”抵御曹军时,马谡还在成都高谈“上兵伐谋”;当赵云在汉水空营退敌时,马谡还在书斋里注解《司马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让刘备在临终前不得不将最后一丝气力化作对诸葛亮的警示。   诸葛亮或许至死都记得,刘备说这番话时,窗外的白帝城正飘着细雪。这位戎马一生的君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蜀汉的未来筹谋。他深知,马谡的“言过其实”并非全因才能不足,而是文人习气与军事实务的错位。正如他当年力排众议启用魏延镇守汉中,看重的正是那份“临难而能断”的担当。而马谡,终究只是蜀汉朝堂上那朵艳丽却脆弱的纸花,经不起真实战场的风雨。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他不会想到,七年后的街亭古道,马谡会因弃城上山、失却水源而葬送蜀汉北伐的大好局面。更不会想到,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时,会想起他临终前的那句箴言。   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刘备的识人如炬,最终成了马谡悲剧命运的注脚。而那句“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鸿沟。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震旭聊历史

震旭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