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的诸侯都是项羽分封的?为什么到头来他们帮着刘邦打项羽?   秦末的诸侯并非全

震旭聊历史 2025-08-21 18:20:36

秦末的诸侯都是项羽分封的?为什么到头来他们帮着刘邦打项羽?   秦末的诸侯并非全部由项羽分封,但项羽的分封确实是当时最具权威性的政治安排。在秦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期,项羽凭借巨鹿之战的威名与四十万楚军的实力,以“西楚霸王”身份主持分封,将天下划分为十八个诸侯国。   这些诸侯中既有刘邦、英布等反秦义军领袖,也包括章邯、司马欣等秦朝降将,甚至还有部分原六国贵族后裔如赵歇、韩广等。然而,这一分封体系从诞生之初便埋下了深刻矛盾,最终导致多数诸侯倒向刘邦,共同对抗项羽。   项羽的分封看似遵循“论功行赏”原则,实则暗藏私心与偏见。他将刘邦贬谪至偏远的巴蜀之地,却把关中肥沃之地分封给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图以“三秦”封锁刘邦东进之路。   这种“以亲疏定封地”的做法引发普遍不满:齐国贵族田荣因曾与项梁有隙,虽在反秦战争中牵制大量秦军,却未获封王;赵国名士陈余仅获封三县,远不及旧友张耳的常山王之位;燕王韩广被徙封辽东,其部将臧荼却被立为燕王。这些被边缘化的势力很快成为反抗项羽的火种。   关键是项羽的分封严重冲击了原有的政治秩序,他将齐国一分为三(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将赵国拆分为常山国与代国,强行打破了六国贵族的传统势力范围。这种“碎片化”策略虽能削弱地方势力,却也激起强烈反弹。   田荣起兵诛杀田都、田安,自立为齐王;陈余联合田荣击败张耳,迎回赵歇复位。这些反叛行为不仅撕裂了项羽构建的分封体系,更使中原陷入持续动荡,为刘邦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项羽的刚猛暴烈不同,刘邦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柔韧性。他在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关中百姓衷心拥戴。当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卒、在咸阳纵兵劫掠时,刘邦却以“秦人父兄怨此三人(章邯等),痛于骨髓”为契机,成功策动三秦百姓支持反楚。这种“收民心”的策略使刘邦在关中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为长期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在军事上刘邦采取“联合诸侯、分化楚军”的策略。他利用项羽深陷齐地战事的时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平定三秦,随后东出函谷关,打出“为义帝发丧”的旗号,将项羽定性为弑君叛逆。   这一政治操作极具杀伤力——原本观望的诸侯如魏王豹、殷王司马卬等纷纷归附,刘邦的军队规模从数万骤增至五十六万,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与此同时,刘邦对韩信、彭越、英布等实力派诸侯许以重利: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以裂土分封换取他们的忠诚,构建起反楚统一战线。   项羽的失败本质上是政治能力的全面溃败,他迷信武力,对诸侯采取高压政策:将义帝熊心迁徙至郴县后密令诛杀,此举彻底丧失道义制高点;对田荣、陈余等反叛势力一味镇压,却在齐地陷入消耗战,致使彭城空虚。更致命的是,项羽的赏罚不明与猜忌多疑导致人才流失:韩信、陈平、英布等原本效力于楚军的能臣猛将,因得不到重用而相继投奔刘邦,成为瓦解项羽势力的关键人物。   当项羽在齐地与田横拉锯时,刘邦已完成对中原的控制。公元前205年,刘邦联合五路诸侯攻入彭城,虽因轻敌惨败,但通过“鸿沟议和”争取到喘息之机。此后,韩信平定北方诸侯,彭越在梁地截断楚军粮道,英布在淮南起兵反楚,形成对项羽的三面合围。公元前203年,项羽被迫接受“中分天下”的和约,却在东撤途中遭到刘邦追击,最终在垓下陷入十面埋伏。   这场变局的深层逻辑,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政治理念的碰撞。项羽试图恢复战国式的诸侯割据,而刘邦代表的是新兴的中央集权趋势。当诸侯们发现跟随刘邦能获得更大利益与安全感时,自然选择抛弃项羽。   正如韩信在井陉之战后对广武君李左车所言:“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刘邦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将原本一盘散沙的诸侯凝聚成推翻项羽的核心力量。而项羽至死未能理解,他所倚仗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终究敌不过人心向背的历史洪流。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震旭聊历史

震旭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