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个小伙提出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主意。他建议把台湾海峡变成“科技试验场”,公开展示最新武器,任何船只飞机都得绕行,擅闯的直接当靶子,震慑力十足。他还想给台湾人发“选择券”,愿意统一的拿着券来大陆,身份和工作全安排好,不来的被视为“独立派”,通过AI精准锁定他们的银行账户和社交账号,让生活受限,时间长了都得回来。 福建,一个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省份,近日因一位青年的另类提案引发舆论热议。他提出将台湾海峡转化为“科技试验场”,并设计一套数字化社会治理机制,试图以“软硬兼施”的方式推动国家统一。 这一民间构想虽未进入政策层面,却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既凸显出大陆民间对统一议题的持续关注,也折射出当前台海安全格局下,公众对创新解决路径的想象力与焦虑感交织。 这位福建小伙的主意并不复杂。第一步,把台海设为军事技术展示区,公开试验新型武器装备,任何未经批准进入的空中或海上目标,直接视为靶标打击。 第二步,发放所谓“选择券”,统一派持券可自由入陆,享有工作、身份、住房等全方位安排;而拒绝者,则通过AI技术精准识别其数字身份,限制其金融账户与社交网络,以此迫使其“回心转意”。 在他看来,这种“科技手段与心理战相结合”的设计,比传统喊话或空洞谈判更具实效性。听上去像极了一出科幻剧本,但背后所揭示的。 却是台海问题复杂性的一角——在军事、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维空间交织影响下,统一议题早已不是单一的政治命题,而是一个涉及多重系统博弈的现实挑战。 台海作为“科技试验场”的设想,并非毫无依据。从地理角度看,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不但具备天然的可控边界性,也拥有良好的雷达、卫星覆盖条件。 事实上,解放军早已在台海方向形成常态化战备态势。2025年7月,东部战区曾在台海进行联合战巡,出动战机47架次、海军舰艇8艘,显示出强大的战术协同能力。 而近年来试验的新型激光武器、超高频干扰系统等,也在局部演练中展现出精准打击与区域封锁的新能力。 但将台海彻底军事化,是否符合国际法?这是必须冷静面对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台湾海峡属于国际航道,全球船只享有“无害通过权”。 若强行设定“禁航区”,可能引发美日等国以“航行自由”为名的军事介入。而一个折衷方案,是将武器展示转移至台岛以东的公海浮动平台,这在法律意义上规避直接冲突,同时保留震慑效果。 美国在太平洋深海设立导弹测试靶场的做法,可供参考。而“选择券”制度,更像是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意。 中国目前已经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数字身份系统,依托健康码、数字人民币等基础设施,能实现跨区域的身份识别与精准服务。 AI技术在舆情识别、风险画像、行为预测方面的成熟应用,也为构建“统一意愿识别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金融层面,通过跨境支付网关对账户实施限制,并非技术难题。 现实中,已有境外制裁对象被“精准锁定”,账户被冻结、社交网络受限,这种“无形围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谓切肤之痛。 但技术可行,不代表手段可取。强制识别“独立派”与限制其数字权益,若缺乏透明的法律程序与人权保障,反而可能激化对立心理,成为国际舆论攻击的口实。 尤其是在岛内,“受害者叙事”早已成为某些政治势力操弄民意的惯用手法。若失去道义制高点,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赢得人心。 与其一刀切划分“统一”与“独立”,不如从经济、民生入手,建立更具弹性与吸引力的融合机制。福建近年来向台胞推出的创业补贴、住房支持政策,已经吸引大批台青登陆发展。 据国台办统计,2024年大陆台资企业雇佣台籍员工超过40万人,两岸婚姻家庭数已突破38万对。这些真实存在的社会纽带,才是无法切割的统一基础。 更重要的是,台海局势并非孤立存在,它深嵌于全球供应链之中。新竹科技园区三分之一原材料依赖大陆昆山,芯片、电动汽车、面板产业遍布两岸,任何军事紧张都会引发全球市场震荡。 正因如此,全球对台海局势的敏感度远高于一般地区冲突,这既是中国施压与展示实力的空间,也意味着必须精准控制节奏感与合法性。 对比历史,德国统一的经验提供了另一种范式。联邦德国通过经济吸引和社会融合,让东德民众主动选择统一,最终完成大一统。而也门则因强制合并引发内战,至今分裂不止。 技术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替代认同。任何脱离民意基础的“数字锁定”,都可能沦为冷冰冰的控制手段。 福建小伙的设想,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情绪投射,但它反映出的,是大陆民间对台海长期僵局的焦虑与新思路的探索。 他的方案未必全面,也未必现实,但在当前“和平统一”与“以武促统”论调交织的背景下,不失为一种另类的“问题设想器”。 统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系统工程。它需要军事准备,也需要经济融合,更需要心理认同和制度支撑。
这个案子,中央决定给你受理了,台湾人治不了的坏蛋,中央给你们治!据岛内媒体报
【207评论】【1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