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来进行技术转移,以获取印度的市场。 印度富豪们最近的动作,像极了饿狼盯上肥羊。阿达尼、信实、JSW这些财阀,嘴上喊着“印度制造”,背地里却偷偷摸摸找中国技术输血。宁德时代、比亚迪、奇瑞的门口,挤满了带着算盘的印度老板,一边谈合作,一边盘算怎么把技术连根拔走。 “市场换技术”的戏码,印度演得比谁都溜。塔塔集团刚和海立合资建了压缩机厂,转头就跑到上海要核心工艺,连铜管纯度99.9%的技术指标都想白嫖。印度空调新规卡死本土企业,可没有中国设备,他们连能效3.8的门槛都摸不着。 第三国中转的套路,早被印度人玩成了教科书。新加坡、越南的中企子公司,突然成了香饽饽。印度人签合同专挑这些地方,就为了绕过新德里对中国技术的审查。嘴上说是供应商协议,暗地里塞满技术转让条款。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意外成了中印企业的红娘。美国对印度钢铝加税,莫迪转头就找上中国电池厂。信实工业悄悄入股中企燃料电池公司,JSW直接打包奇瑞的新能源技术。边境冲突时砸中国手机的印度人,现在抢着要中国电动车零件。 14亿人的市场听着诱人,可印度的饭没那么好吃。2020年比亚迪10亿美元投资被印度政府否决,长城汽车连工厂图纸都没展开就被赶走。现在印度贸易部长还在放话:技术可以进来,市场准入想都别想。 技术合作的背后,是场危险的博弈。印度富士康工厂被卡脖子停工,暴露了中国供应链的杀伤力。可当印度仿制药靠中国中间体崛起时,我们的药企却要面对新的价格屠夫。 “养虎为患”的警告不是杞人忧天。苹果在印度产量三年暴增7倍,抢走的全是中国份额。印度手机产能冲到全球第二,靠的是小米、vivo带去的产业链。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故事,在钢铁、盾构机领域已经上演。 中国企业该学学日本人的精明。尼得科在印度砸1.2亿美元建厂,转头就收购中国赛科为补技术短板。印度人想用中日互斗坐收渔利?抱歉,核心技术控股权早就被焊死在合同里。 合作不是施舍,谈判桌就是战场。海立股份背后站着上海国资委和格力,印度人想空手套白狼?门都没有!技术转让可以谈,但必须拿真金白银的市场准入来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
之年爱八卦
2025-08-22 13:19:09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