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尼-克-松再度访华,该用什么规格接待他?毛泽东拍板:“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拖重病体以最高规格接待。 1976年2月21日,理查德·尼克松带着夫人帕特·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了他第二次访华之旅。这次访问的背景很特别:尼克松刚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下台的总统,在美国声誉扫地,日子不好过。而在中国,毛泽东已经83岁,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连走路都费劲。可即便如此,毛泽东还是坚持亲自会见这位美国前总统,还给出了最高规格的接待。这事儿听起来就挺让人好奇,对吧? 要弄明白为啥,咱们得先回头看看尼克松的“老朋友”身份是怎么来的。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第一次访华,那可是个大事件。当时中美两国冷战对峙20多年,连话都不说。尼克松顶着国内压力来了中国,和毛泽东、周恩来谈了好几天,最后签了《上海公报》。这趟“破冰之旅”直接把中美关系从冰点拉到了解冻的地步,对世界格局都震了一下。从那以后,尼克松在中国人眼里就成了“打开中美大门的美国人”,地位挺特别。 到了1976年,情况完全变了。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被弹劾,政治生涯基本完蛋,国内舆论对他一片骂声。而中国这边,毛泽东身体也不行了,1976年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连说话都吃力。可就在这时候,他还是决定亲自见尼克松,还说:“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得最高规格接待。”这话不光是客套,更是对尼克松过去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中美关系未来的一个信号。 这次访问,尼克松在中国受到了热烈欢迎。他去了北京、上海、杭州,逛了故宫、长城,还在西湖游船上吃了顿饭。别看他当时在美国混得不好,中国人民对他倒是挺热情。尼克松自己也挺感慨,觉得中国人的友好让他很感动。他还去了工厂、农村、学校,看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觉得挺厉害,对中国的未来也挺看好。 更重要的是,他跟毛泽东的会谈。俩人聊了中美关系、国际形势,虽然毛泽东身体不好,但思路很清楚。尼克松呢,对中国的发展也很关心,还提了点建议,比如发展经济别忘了环保和社会公平啥的。听起来挺接地气,像老朋友聊天似的。毛泽东反复说尼克松是“老朋友”,这话既是尊重他个人,也是给中美关系打气。 这次访问对尼克松本人影响不小。回美国后,他慢慢从政治低谷走了出来,后来写书、搞外交,还挺活跃。1989年中美关系有点紧张时,他又跑来中国,帮着缓和气氛。这多少跟1976年毛泽东给他的温暖有关吧。至于中美关系,这次访问也算个小高潮。虽然没签啥大文件,但让两国领导人互相确认了友谊,对后来关系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可惜,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了,享年83岁。他走后,中国进入新阶段。尼克松听到消息后,还公开说了悼念的话。到了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也因中风去世,享年81岁。他政治生涯争议不少,但在中美关系上的功劳,大家还是认的。 回过头看,1976年这次访问真挺有意思。尼克松在美国落魄时,毛泽东用最高规格接待他,既帮他撑了腰,也给中美关系加了分。这事儿不光是两国领导人的个人情谊,更是大国交往里的一段佳话。毛泽东病得那么重还坚持见他,尼克松在美国那么惨还被中国当朋友,这背后是啥?不就是两国关系的长远眼光吗? 再说点实际的,这次访问还真有点现实意义。1976年中美还没正式建交,但这次见面让双方都觉得关系得继续往前走。后来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多少跟这铺垫有点关系。尼克松后来写书时也说,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改变世界的牛人,他对中国的感情一直没变。 当然,尼克松也不是啥完美人物。“水门事件”确实是他自己搞砸的,没啥好洗白的。但抛开这个,他在中美关系上的作用还真不小。毛泽东也不是为了捧他,而是看重他带来的历史意义。这次访问,就是俩人用行动告诉大家:国家间的友谊,比个人得失重要。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