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现在夏天躲在空调房里啃西瓜,谁能想到三百年前的乾隆八年,北京人连喘口气都像吞了火炭? 1743 年的夏天,光是听记载就觉得头皮发麻,法国传教士宋君荣拿着当时的酒精温度计,在 7 月 25 日下午测出了 44.4℃的温度,这数儿放到现在都能上热搜,更别说没有电扇的清朝了。 那会儿北京城外的石头被晒得裂开缝,路边的铅锡物件看着都软乎乎的,像要化了似的,连朝西南方向的树都被烤得叶子全焦,一棵接一棵地死。 人比这些石头树木更扛不住这热。 从 7 月 14 日到 25 日,短短 12 天,宋君荣每天去北京各城门的收尸点看,光城里和近郊就热死了 11400 人。 有人早上出门想买点粮食,走着走着就直挺挺倒在路边,再也没起来;连家里有钱的官员,待在屋里不动弹,都有胖些的突然猝死。 不光北京,河北、山西、山东这些地方也一样,天津县志里写 “土石皆焦”,高邑县志说 “人多渴死”,整个华北算下来,热死的人超了二十万,有的地方河水晒得跟温水似的,牲口都不愿意喝。 乾隆皇帝看着这光景也坐不住了,先下了道罪己诏,说这灾是自己治国没做好,老天来提醒。 接着从国库里拨了一万两白银,让官府在街头搭凉棚、煮汤药,还把官窖里的冰块按户发。 监狱里的轻罪犯也全放了,怕他们在牢里热死。 可这些办法没多大用,冰块就那么多,好多被贪官偷偷藏起来卖给富人。 凉棚只设在城里,乡下的人连个遮阳的地儿都没有,拨下去的粮食在高温里放着,没多久就潮得发臭,饥民拿到手也没法吃。 有人说这是老天罚皇帝,其实后来专家研究,不是这么回事。 中国气候学家张德二说,那会儿正好是明清小冰期里的一段暖日子,华北上空老有个暖高压堵着,空气不流通,热气全憋在地面上。 加上当时太阳活动也强,赤道太平洋的海水又偏冷,把这高压钉得死死的,华北就成了个大烤箱,不是谁做错了什么,是气候周期赶巧了。 不光乾隆八年,华北历史上还遇过更狠的极端气候。 光绪初年,也就是 1876 年到 1879 年,出过一场丁戊奇荒,还是华北那片儿,高温加旱灾,地里的庄稼全死了,饿死人超了千万,还有两千万人逃荒。 那会儿清政府也想救,可国库没钱,河坝路道也没人修,救济粮运不到灾区,路上全是要饭的,跟乾隆八年比,就是惨得更久些。 现在有空调、有气象预警,再热也不会像当年那样死人,可看乾隆八年那光景,就知道以前人面对天灾多无奈。 就算皇帝想救,官员想办事,没设备、没技术,手里的资源就那么点,好多事只能看着没法管。 这些事儿记在书里,不是让咱感慨以前多苦,就是觉得极端天气这东西,不管啥时候都得当回事,毕竟真遇上了,人能做的其实不多。 对此,有网友表示,刷到乾隆八年这高温,真不敢信 44.4℃能热死那么多人!现在 38℃就喊救命,有空调还嫌不舒服,搁那会儿老百姓是真没活路啊,想想都觉得窒息,还好现在科技能扛住极端天气了。 还有的网友表示,原来不是 “天谴” 是气候周期啊!张德二专家说的暖高压、太阳活动这些,总算解开疑惑了。 不过光绪年的丁戊奇荒更惨,饿死人超千万,看来华北历史上就常遭极端气候,现在更得重视保护环境了。 也有的网友认为,以前总觉得古代夏天凉快,没想到乾隆八年这么恐怖!铅锡都快化了,树全烤焦,河水变温汤,老百姓躲都没处躲。 还好现在有空调、冰箱,不然遇上这高温,真不知道该咋办,果然科技改变生活。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现在夏天躲在空调房里啃西
语蓉聊武器
2025-08-23 01:17:27
0
阅读:2500
左派
今年青岛三十多度的高温都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还出现了四十二度的极端高温,放在古代不知道又要热死多少人。
用户10xxx90
扯淡
何以笙
印度几乎年年都这么热,不一样也要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