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甲板上的风话 英国国防大臣希利站在“威尔士亲王”号甲板上放狠话:台海有事,

秋恒看军事 2025-08-23 14:30:32

航母甲板上的风话 英国国防大臣希利站在“威尔士亲王”号甲板上放狠话:台海有事,英国准备“像过去那样打仗”。镜头一推远,背景是“护身军刀-2025”联演的热闹画面:19 国、约 3.5 万人、百余艘舰艇。嗓门够大,队形够整——但战争不是扩音器比赛,关键看有没有可执行清单。 口号不等于清单 希利一边表忠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和平解决,一边把“准备在印太打仗”挂在嘴边。听上去两全其美,落到台海这种硬战区,只有一个问题:你拿什么持续在场?不是一次性亮相,而是按天、按周、按月的连续作战与补给。 舰与机的现实摩擦 “威尔士亲王”号是滑跃甲板,主力是 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好处是灵活,代价是出动率、携弹量、维护强度一起抬升。远洋高强度节奏下,燃油、弹药、备件、技勤、人力是成倍消耗;没有密集的前沿码头与海上补给网络,三天热闹,一周吃力,两周掏空。皇家海军在北大西洋不弱,搁到印太这个超长“鞭梢”,每多靠一次港、每多打一通油,暴露窗口就多一截。 威慑的物理学 威慑不是看“照片”,而是看对手的可信认知。台海方向是全球防区里最硬的一块:岸基远程精确火力密度大,多层防空/反导、海空联合火力投送、电磁与网络对抗常态化。在这样的网里,外来编队首要任务不是“表演”,而是活下来。区域防空抗不抗得住饱和突防?反潜网能不能压住远中近三线威胁?电子战与诱饵能不能拆解复杂电磁?这些都是算术题,不是口号题。算术告诉你“代价巨大、收益有限、节拍难续”,口号就该降一降。 三张表,戳破“空心威慑” 出动率表:热区日均高出动,机务、备件、油弹、人力的消耗呈指数上升;没有盟友连续补给,节奏保不住。 损耗替补表:舰机、导弹、雷达、通信在高烈度下的损耗,英国工业与后勤能否持续替换? 风险转嫁表:一旦战损、误击或擦枪,政治与法律责任、对等报复、金融与保险冲击由谁扛? 这三张表填不满,所谓威慑就是空心威慑。 “规模空前”的联演,为何仍不够 联演当然有价值:科目协同、通信互操作、战术对接,能把平均水平抬上去。但演习靠剧本,窗口可控、情形可选;真危机是突发、非计划、多域联动,预案会被撕成碎片。把演习成绩单当开战保单,是对战争的最大误读。 能力与野心的错位 英国不是没本事,问题是本事与野心的错位。皇家海军的核潜艇、反潜与情报网络在本土周边仍是强项;到印太,更适合做“强化协同的配角”:情报共享、电子战支援、反潜协作、通道安保、后方维修。把配角演成主角,剧情走形、成本飙升。更现实的是:伦敦的政治时钟与军费账本撑不起“双线硬顶”。一边对俄“准备开战”,一边对台海“准备打仗”,听起来是“全球英国”,做起来是全球透支。 给岛内听的丑话 岛内政客喜欢收集外部“背书”,当“安全红利”。丑话前置:你把外人的高分贝当护身符,只会被推到风险更靠前的位置。解放军对外来军事干涉的态度没变过:不允许“台独”得逞,随时挫败外部干涉。这不是情绪,是能力陈述。侦感-打击链条、远程打击、海空封控与反封控、电子战压制与反压制,都写在战备表上,不在记者会。 结尾的冷水 如果问题是:英国能否在美国主导的框架里,参与印太外围的演训巡航,提供中低强度、可替代的能力?能,而且能做好。 如果问题是:英国能否在台海这种高烈度战场上承担持续作战、独立承压、主导节拍?不能。这需要美国级别的投送与补给、稠密前沿基地网络、长期工业与预算兜底,以及承担对等反制的政治勇气。英国可以当扩编器,难以当驱动器。 对英国政客:别把别人的内政当舞台,别用士兵生命替你们的口才买单。 对岛内政客:别把外部烈度当护身符,真正的安全来自可持续安排,不是一次次访谈。 对我们自己:少被高分贝牵着走,多盯那些枯燥却关键的螺丝与时间表。冲突不是麦克风的比赛,和平不是标签的堆叠。谁能把不确定性压下去,谁就赢了现在,也稳住了将来。 参考资料:英国“强硬”表态掀不起亚太风浪-环球时报

0 阅读:21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