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纳又来“嘴上登陆”。 这位菲军参谋长,拉着澳防长在军演看台上摆出胜利者姿态:仁爱礁“赶走”中国船、拆我渔网、准备轮补;再加一记恐吓——若有人伤亡,立刻拉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话糙,心更虚。 先把现场气氛拨回现实。仁爱礁外圈,是中国的执法天幕与海面铁桶:海警大船成线,小艇成面,钢壳渔船织密水下障碍,无人机、直升机常态巡察,潟湖口有网、内有艇,昼夜封控。 水炮驱离、航路拦截、障碍封堵一套熟练工序,专治强闯。所谓“拆网”“赶走”,听起来像战报,细看更像自我安慰。 菲方为什么急?很简单——“马德雷山”号已超期断粮。按它40—50天一轮补给的惯性,早就该“换气”。 结果三个月没过线,装在破船上的饼干、淡水、柴油、蓄电池都见底。布劳纳此刻高声放话,其实是在给下一步“硬闯”铺垫:外面海警船吸引火力,里面小艇接应,趁乱做轮换——这套路,去年今年他们排练了不止一遍,失败次数也不止一遍。 中方态度,两条线说清楚:第一,仁爱礁属我南沙,巡航执法天经地义;第二,基于人道主义,既往“限量、申报、受监管”的小艇补给安排依然有效——提前报备、只运人员与基本物资、全程在我监管下进行。 要面子也要里子,请按规矩办。 谁要拿所谓“临时谅解”做挡箭牌、趁机偷运建筑材料与武备,就别怪执法升级。 新规已明示,拒不配合者,可依法采取登临、扣押等强制措施。 布劳纳口中的“死亡红线”,更像一张政治筹码。 问题是,南海从不是菲方的赌博桌,更不是华盛顿的遥控器。把《共同防御条约》晃在空中,真能把非法“坐滩”洗白?真能把侵权补给变成“集体安全”? 别忘了,条约不是免死金牌,何况美方自己也从不爱做别人的“沉没成本”。 再说回这场军演。澳大利亚拉来战机、驱逐舰、两栖力量,与其说“练联动”,不如说“练胆量”。 对菲方而言,军演是镜头,是背书,也是提神剂;但镜头之外,是地理与实力的冰冷算术:仁爱礁离谁更近,谁控海面、谁控空域、谁能全天候执法,谁就有决定权。把演训当护身符,只会越走越险。 还有人问:既然菲方如此张牙舞爪,为什么中方还容许“有条件补给”?因为我们要的,是把规则立在明处,把善意握在手里。 既不纵容蚕食式侵权,也不把士兵的口粮当筹码。对外,法律与秩序;对内,分寸与节制。 该硬的时候硬,该稳的时候稳——这才是大国的筋骨。 接下来几周,菲方大概率会抡起“老三样”:海上多轴突破、内外夹击,舆论场上配合“被封锁”“被伤害”的叙事,借机吆喝盟友出面。 应对其实也不复杂:执法画面实时公开,证据链一环接一环;海空立体封控不松劲,直至其轮补方案无处落脚;对违规行为依法处置,留痕留证,回击其“碰瓷”。 战术上针尖对麦芒,战略上按既定节奏推进常态化管控。 菲律宾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认清现实,启动“马德雷山”撤场时间表;要么继续做域外势力的前沿棋子,用士兵的口粮和安全换几段空洞的政治台词。 前一条难,不丢人;后一条易,且代价沉重——法理更亏、补给更难、风险更高,最终把自己困在一艘生锈的船上,进退失据。 仁爱礁不是谁的“试胆场”,更不是谁的“立功点”。 谁要在这片浅滩上赌政治输赢,就会在事实与执法前栽个跟头。 我们不求一时嘴上风光,只求一步一印、把场控住、把账算清。 至于布劳纳们的“胜利宣言”,留给他们自己的版面就好——风浪一过,真相和地理,都会把浮夸的泡沫压下去。 参考资料: 《菲军参谋长说已在仁爱礁“赶走中方船只”,准备坐滩士兵提供补给》
特朗普不来看阅兵,美方突然下禁令,不许做2件事,谢锋斩钉截铁。据新华社报道,8月
【43评论】【9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