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真是贼心不死,越来越猖狂了,竟然开始试探军人了。必须严查惩罚追究编辑、

烟雨评社 2025-08-24 16:16:54

“毒教材”真是贼心不死,越来越猖狂了,竟然开始试探军人了。必须严查惩罚追究编辑、审核、岀版社等相关人员责任。 一本幼儿园教材,再次点燃了公众的怒火。这次的引爆点是两张插图,一张描绘汉字始祖仓颉,另一张刻画军人形象。 画中的仓颉,这位中华文明的源头符号,头上赫然系着一条带红色圆圈的头巾。这种样式,公众一眼就认出它酷似日本的“钵卷”。将一个极具日本文化特征的饰物,安在汉字创造者的头上,这种做法直接挑战了人们对文化正统性的认知。 另一张图的问题更加赤裸。图中所谓的国人或军人,不仅留着清代的辫子,五官还被刻意画得怪异丑陋。这种形象组合,踩中了历史记忆中的屈辱点,被大众普遍解读为一种基于刻板印象的恶意丑化。 这两张图并列出现,让愤怒的情绪迅速蔓延。家长们无法接受,给学龄前儿童启蒙的读物上,竟会出现如此扭曲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愤怒的矛头,也很快从单个的画师,指向了背后整个教育出版链条。 人们开始质问,从内容编辑、美术设计,到号称严格把关的“三审三校”审核人员,再到最终拍板的出版社,这一整套流程究竟是如何失灵的,为什么这样的图片能够一路绿灯,最终出现在孩子们的书桌上。 这种系统性的信任危机,并非凭空而来。社会的耐心,早已在近年来的数次类似事件中被不断消耗。许多人立刻想起了2022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毒教材”风波,当时数学教材中那些“唐氏综合征”画风的插图,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那次事件涉事教材被全面下架,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力量对全部插图进行了重绘。新版教材的插图,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人物形象也变得清新、阳光,获得了社会普遍好评。 问责同样雷霆万钧。当时共有27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受到处理,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被免职、记大过。教育部教材局的局长也被记过处分。插图作者吴勇等人,则被明令禁止再从事国家教材的设计工作。 如此严厉的惩戒,理应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然而,仅仅过去不长时间,性质相似甚至更为恶劣的问题却卷土重来。这让公众无法再相信这仅仅是偶然的疏忽,而是开始怀疑整个审核机制是否存在着无法被事后问责触及的深层漏洞。 所有争议的最终焦点,都落在了孩子身上。幼儿园阶段的儿童,认知能力正处于最敏感的时期。他们认字不多,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观的图片。教材上的图文,构成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最初认知。 一张有问题的图片,可能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认知偏差的种子。当他们看到被丑化的军人形象,或是戴着异国头饰的文化始祖,他们纯净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就可能被悄然扭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危害难以估量。 因此,每一次教材风波的背后,都隐藏着整个社会对下一代价值观塑造的集体焦虑。这早已不是几本书、几张图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教育安全问题。家长们的激烈反应,正是源于一种最朴素的担忧:害怕孩子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从一开始就被扣错。 要真正堵住这些漏洞,仅仅依靠更严厉的事后惩罚和更繁琐的审查标准,或许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从画师到编辑再到审核者,出版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历史的敬畏心,以及对未来的责任感。 守护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确保它的纯净与安全,这应该是教育领域所有从业者最基本的底线。毕竟,我们今天在书本上画下的每一笔,都可能塑造着明天的世界。这件事,我们真的输不起。 信源:网易新闻——小学数学教材中插画人物丑陋不雅引争议,教育部教材局:已介入调查|

0 阅读:257

评论列表

金德

金德

14
2025-08-24 17:07

对编辑,审批部门全部撒职追究责任,重新选上有爰国思想观念的人才

用户98xxx76

用户98xxx76

4
2025-08-24 21:56

严惩每一个责任人,是汉奸杀无赦。

鱼余儿

鱼余儿

3
2025-08-24 23:28

找到为什么不斩了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