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状元”袁均瑛,靠中国公派赴美留学,却拒绝回国,甚至加入美国国籍,可在美国修炼40年后,她却毅然决然带着全部积蓄回到中国...... 提到袁均瑛,很多人先想到的是上海“高考状元”这个标签,当年她凭借优异成绩拿到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的名额。 可谁也没想到,初到美国时,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决定,选择留在当地发展,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不过了解她的人都知道,这个决定背后,藏着她对学术研究的极致追求。 刚到美国的袁均瑛,先是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相关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留在该校担任助理教授。 在学术圈,从助理教授晋升到拥有终身教职的正教授,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可袁均瑛只用了8年就完成了这场“跳跃”。 更打破纪录,成为哈佛医学院首位亚裔女性正教授,很少有人知道,那段时间她几乎把实验室当成了家,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就连周末也泡在里面。 有次为了观测一组细胞凋亡的关键数据,她连续两天没合眼,最终成功捕捉到了重要实验结果,这篇相关论文后来还被《细胞》杂志收录,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美国的40年里,袁均瑛在学术上的成就不止于此,她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提出过一个鲜少被提及的“线粒体调控新假说”。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细胞凋亡主要由细胞核基因控制,而她通过数百次实验发现,线粒体中的某些蛋白能直接影响凋亡进程,这个发现一开始遭到不少同行质疑。 她花了整整 3 年时间反复验证,最终用扎实的数据说服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后来还被应用到了部分癌症药物的研发中。 她还曾悄悄资助过5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帮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用,这些学生后来大多回到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却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有她的支持。 谁也没料到,在美国站稳脚跟、学术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袁均瑛却做出了一个更出人意料的决定,带着全部积蓄回到中国。 其实早在回国前几年,她就开始为这件事做准备,不仅频繁回国考察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还悄悄联系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了解实验室建设的具体需求。 回国时,她除了带回来大量精密的实验设备,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样本悉数带回,甚至特意说服了自己团队里两名资深研究员一起回国,帮忙搭建研究平台。 回到中国后,袁均瑛没有急着追求名利,而是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建设中,她在上海张江实验室牵头成立了细胞凋亡研究中心。 为了让实验室尽快投入使用,她亲自参与设计实验台的布局,还手把手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操作精密仪器。 有段时间,为了赶在预定时间完成实验设备的调试,她连续一个月每天凌晨才离开实验室,早上七点又准时出现在现场。 很少有人知道,她还特意在实验室旁边设立了一个小型图书角,里面摆满了她从美国带回的专业书籍,供年轻科研人员免费借阅。 如今袁均瑛的研究中心已经正常运转多年,产出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从当年的上海高考状元,到留美成为哈佛医学院首位亚裔女性正教授,再到带着全部积蓄回国投身科研。 袁均瑛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选择,而这些选择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她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执着。 那些鲜少被提及的经历,无论是在美国时的刻苦钻研,还是回国后为实验室建设的奔波,亦或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默默支持,都让她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最本真的模样。 信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8-28——《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上海“高考状元”袁均瑛,靠中国公派赴美留学,却拒绝回国,甚至加入美国国籍,可在美
神秘符文启灵
2025-08-24 17:45: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