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毛泽东正在学生会与同学讨论问题,这时,他14岁的弟弟毛泽覃冒着大雨送一封家书,毛泽东打开一看,瞬间愣住了,然后泪流满面。 是母亲文七妹去世了。 母亲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人,母亲的善良、敦厚,使得幼年的毛泽东积淀了善良而博爱的性格雏形。 文七妹在生毛泽东前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但都没有存活,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出生让文七妹非常开心,同时也很担忧,她怕这个孩子留不下来,为了让毛泽东平安长大,她试了很多办法,就是一些农家求神保佑的事情。 做了这些她还不放心,就让毛泽东拜巨石为干娘,因为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家里大人也称他为“石三伢子”。 母亲希望他的石三伢子的生命坚如磐石。每年她都去石观音庙烧香叩头,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在外的儿子平安吉祥。 她虽然不识字,但明白其中的道理。佛家慈悲的胸怀深深感染了她,她经常怀着慈悲的心做一些善事。 文七妹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好,不欺负人家,毛德臣的儿子毛尉生靠给地主打长工谋生,39岁就死了,留下妻子带着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菊妹子艰难生活。 文七妹看菊妹子大冬天还穿着单衣,很是心疼,她和丈夫商量后就把菊妹子过继过来当女儿养。 文七妹总是接济穷人,遇到上门讨饭的人,她总是给他们饭吃。 文七妹的善良远不止于此,儿子毛泽东受她的影响非常大。 1918年,文七妹患结核性淋巴炎。脖子上长了一个包。由于毛顺生和毛泽民忙于种田和贩米生意,毛泽东在外求学,家中缺人照料,她住到娘家养病。 后来毛泽东不放心母亲,专门回家劝说母亲到长沙治病。后来把母亲接到长沙治疗,吃了药打了针,好了很多。 母亲的病情好了一些,毛泽东提议与母亲一起合影,于是毛氏三兄弟与母亲到长沙一家照相馆合影留念。 文七妹好转后,她执意要回韶山。但是回家不久后,她的病情就开始反复了。 1919年10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学生会和大家讨论要在长沙搞一次学生上街游行,公开对抗日货,反对军阀统治。这时候,他突然收到母亲快要不行了的家书。 那天晚上,毛泽东带着14岁的弟弟毛泽覃步行回到100公里以外的家乡,他们一人打了一个火把,背了一些干粮,路上一直没有停歇,走了一天一夜才到家。 可是到家后,毛泽东远远就看见屋外飘扬的招魂幡与纸钱烧过后飞扬的纸屑,还有进进出出的人都披麻戴孝,再仔细一听,哭声隐约传来…… 原来母亲已经去世了,他们还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 毛泽东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他十分熟悉的家,可是熟悉的母亲不在了。迎接毛泽东的是盛放母亲遗体的黑色棺材。 从弟弟弟妹嘴里得知,母亲临终前一直喊着毛泽东的小名,“三伢子,我的三伢子回来了吗?……”毛泽东的眼泪像开了闸的水,止都止不住。 世上没有后悔药啊!要知道母亲的病情会这样反复无常,毛泽东说什么也要留下母亲多治疗一段时间的。 在毛泽东为母亲守灵的那几天,韶山冲的民众络绎不绝地来到上屋场,吊唁怀念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其中就有毛泽东的堂叔毛菊生。 吊唁的人中,毛菊生对文七妹更怀有别样的感激之情,因为在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趁毛菊生生活陷入困境,出钱买下他们家活命的七亩水田时,遭到了文七妹和毛泽东的反对,文七妹认为丈夫这是趁火打劫。 后来, 文七妹还经常背着丈夫接济毛菊生一家。 在母亲的灵前,乡亲们带来了思念与回忆,将母亲留在世间的善行义举一件件地推到了毛泽东的眼前,使得毛泽东亲眼见证了母亲伟大的博爱情怀。 母亲的离去给毛泽东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损己而利人的人,那么他的母亲就是最后那种人,一生损己利人的人,一生不顾自己只顾别人的人。 对于毛泽东来说,母亲离去的是身躯,留下的是不灭的精神。他性格中传承着母亲的特质,行为中映射着母亲的影子。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