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19岁时的婚礼让她一举成名,婚礼空前绝后的奢华,”海军联欢社“的婚礼形式,扮娘有9位,全是上流社会的名媛。 1922年10月,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办了一场轰动京城的婚礼,新娘陆小曼身穿白色婚纱,新郎王赓一身戎装,到场祝贺的嘉宾超过800人,其中包括顾维钧、梁启超等政界名流。 这场婚礼的花费在当时堪称天价,光是婚宴就摆了80桌,每桌花费大洋2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个月的薪水,陆小曼的嫁妆更是让人咋舌,除了金银首饰,还有一辆美国进口的小汽车。 陆小曼出生于1903年,父亲陆定是财政部的司长,母亲吴曼华出身书香门第,由于家中其他八个孩子都早夭,陆小曼成了独生女,从小备受宠爱。 陆家为培养女儿花费了大量心血,陆小曼6岁开始学英语,8岁学法语,10岁学钢琴和绘画,到了十几岁时,她已经能够流利使用三种语言,钢琴技艺也达到了专业水准。 王赓比陆小曼大6岁,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又在西点军校深造,回国后担任北洋政府的外交官,年纪轻轻就月薪400大洋,在当时属于高收入群体。 两人的婚姻最初看起来很般配,王赓英俊潇洒,陆小曼美貌聪慧,一个是政界新星,一个是社交花蝴蝶,但实际相处中,两人的性格差异却越来越明显。 王赓工作认真,生活规律,每天早睡早起,他不喜欢应酬,业余时间更愿意在家读书或处理公务,而陆小曼热爱夜生活,经常参加各种舞会和聚会,有时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婚后第二年,陆小曼迷上了京剧,她拜名角为师学习唱腔,还经常到戏园子里听戏,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被认为有失身份,王赓多次劝阻都无效,两人因此产生矛盾。 1925年,王赓被调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原本跟随丈夫前往,但在哈尔滨住了不到三个月就受不了了,她说哈尔滨太冷太荒凉,没有她熟悉的社交圈子。 陆小曼回到北京后,住进了娘家,王赓每个月寄生活费给她,金额相当丰厚,足够她维持奢华的生活,但两人的感情却在空间的分离中越来越淡漠。 就在这时陆小曼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刚从英国留学回来,满腹才华,谈吐风雅,很快就吸引了陆小曼的注意,两人都爱好文学艺术,有共同话题。 徐志摩比陆小曼大,此时已经离过婚,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张幼仪,两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感情基础薄弱,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徐志摩不惜与妻子离婚。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交往很快传遍了北京的社交圈,1925年秋天,两人公开出现在各种场合,不再掩饰彼此的感情,这在当时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引起了巨大争议。 王赓得知此事后,表现得相当理智,他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冷静地找陆小曼谈话,据陆小曼后来回忆,王赓当时说如果她真的不快乐,他愿意成全她的选择。 1926年8月,陆小曼与王赓正式离婚,离婚协议书的签署地点就在北京警察局,王赓亲自在文件上签字。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性的事件,因为很少有军政界人士公开离婚。 同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公园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与她的第一次婚礼相比,这次仪式显得低调许多,到场的客人不到50人,大多是两人的文友。 新的婚姻给陆小曼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但也带来了经济压力,徐志摩的收入主要来自教书和写作,远不如王赓的官员薪水。陆小曼却保持着之前奢侈的生活方式。 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徐志摩不得不四处讲学赚钱,他在北大、清华等多所学校兼职,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上课,高强度的工作让他身心疲惫,也影响了夫妻感情。 陆小曼这时也尝试过节约开支,但她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她喜欢穿高级时装,用进口化妆品,住宽敞的房子,这些都需要大笔花销。 1931年11月,徐志摩从南京乘飞机返回北京的途中遇难,飞机在济南附近坠毁,机上三人全部罹难,徐志摩时年34岁,与陆小曼的婚姻生活只有5年时间。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搬出了与徐志摩共同生活的房子,回到娘家居住,从此她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专心整理徐志摩的遗作和信件。 陆小曼花了十多年时间,将徐志摩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作品整理出版,她还写了不少怀念文章,记录两人相识相爱的过程,这些文字成为后人了解徐志摩的重要资料。 晚年的陆小曼深居简出,很少接受采访,她曾经对朋友说,自己这一生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一种是安稳的,一种是激烈的,各有各的价值。 1965年,陆小曼去世享年62岁,她留下的日记和书信被后人整理出版,让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 信源:《卞昆冈》:徐志摩、陆小曼合作剧本的一段佳话. 光明网
陆小曼19岁时的婚礼让她一举成名,婚礼空前绝后的奢华,”海军联欢社“的婚礼形式,
文史充点站
2025-08-25 14:27:26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