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的春天,朝鲜半岛山岭之间弥漫着硝烟,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一路向南推进,士气正盛,可随着战线被不断拉长,危险也悄然逼近。 美军新上任的司令李奇微没有延续前任的强攻,而是暗暗布下陷阱,他看准了志愿军的一个致命弱点,补给只能维持七天左右,一旦被拖进持久消耗,必然捉襟见肘。 于是美军一边撤退,一边精心伪装败势,丢弃破旧的枪械和空罐头,制造仓皇逃窜的假象,前线一些指挥员见敌人似乎节节败退,追击的热情更高,部队越追越深,直至深入百余公里。 此时美军早已等待良机,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从多路出击,像铁钳一样迅速合拢,把志愿军十万余人死死压在昭阳江以北的狭长地带,这里四面环山,地形狭窄,成了一个巨大的铁锅。 补给线被炸断,空袭不间断,战士们口袋里只剩一点炒面末,子弹所剩无几,电台信号断断续续,坦克的轰鸣声在山谷间回荡,炮火密集覆盖,十万志愿军被牢牢困住,形势危急到极点。 一向沉稳的彭德怀在指挥部看着战报,心中焦灼,若是主力在此全军覆没,不仅是几万条生命的消失,更会导致整个战局倾覆。 他紧握话筒,手指因用力泛白,最终决定将情况如实发往北京,请求中央定夺,这封电报带着沉重的气息,传入中南海。 北京的夜色下,灯火通明,毛主席静静坐在地图前,目光盯着标注密布的朝鲜中部,他把敌我态势一一推演,把整个半岛当作棋盘来审视。 敌人看似后退,实则围点打援,以包围志愿军为突破口,企图迫使中方整体被动。 毛主席抽着烟,足足三小时没有离开座位,反复思考,如何才能既保存主力,又打破困局,常规办法是派援军正面硬打,但那样只会撞上敌人的钢铁壁垒。 在深思熟虑后,他终于提笔写下八个字:两面夹击,转守为攻,命令很快传往前线,收到电报时,很多将领一头雾水。 部队都快被压垮了,还要去进攻?一时间议论纷纷,可彭德怀看后却眼睛一亮,他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奥妙,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牵制敌人,让对方无法专心合围,被困部队才能趁机突围。 前线很快行动起来,被围困的部队明知九死一生,仍不断发起冲锋,他们用刺刀、铁锹,甚至石块去拼杀,用血肉之躯顶住敌人的钢铁洪流,昭阳江畔,有的连队几乎全员战死,只为在封锁线上打开一道口子。 与此同时,外围的志愿军昼夜兼程赶赴前线,炮火在队列中不断炸开,战士们一批又一批倒下,后面的战士又踏着血迹冲上去。 铁原成为关键,那里的咽喉要道被第63军死死咬住,美军轮番猛攻,四个师接连压上,战士们用光子弹,就换上刺刀,刺刀断了就抡起铁锹,甚至拳头也成了武器。 十三天的恶战,阵地上的石头都被鲜血浸透,有人受伤倒下,再爬起来继续战斗,炊事员扔下勺子提起菜刀也冲到最前线,就是这样的血战,为外线反击赢得了时间。 外围的部队趁机穿插敌后,摧毁弹药库和通信枢纽,让美军后方一片混乱,敌人不得不调兵回防,包围圈开始松动。 与此同时,被困部队抓住时机,从缺口处拼命突围,有人拖着伤腿往前爬,有人背着战友硬闯火线,终于大批官兵冲出重围,与外援部队会师,满身血迹与泥土的战士们在硝烟中拥抱,眼中噙着泪水。 这场血战持续十余天,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无数战士长眠在朝鲜山野,可十万志愿军的主体力量最终得以保存。 李奇微原本指望凭借精心布下的“磁性战术”全歼志愿军,结果功亏一篑,他不得不承认,无法在战场上彻底打垮中国军队,数月之后,停战谈判拉开帷幕。 回望这场危机,从彭德怀心急如焚的电报,到毛主席深夜推演,再到八字命令引发的逆转,体现的是一种大局观和非凡智慧,面对敌人的重围,不是被动挨打,而是用进攻去打破困境。 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路,让十万将士化险为夷,毛主席的决策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彭德怀由衷佩服,直言高明。 这场突围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意志的证明,志愿军在极端困境中爆发出的顽强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坚韧。 飞机大炮无法摧毁他们的信念,坦克装甲也阻止不了他们突围的决心,血与火锻造出的这段历史,至今依然令人动容。 信源:人民网——毛泽东是如何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