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 这位黄埔八期毕业的硬汉子,此刻正带领着他的3营,在这片火海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篇章。 史恩华本是湖北沔阳人,黄埔军校的档案里清楚地记着他“刚正严厉,不苟言笑,有超凡之壮志”。谁能想到,这位在战场上铁骨铮铮的营长,新婚才三天就告别了妻子,奔赴抗日前线。 1939年9月,第一次湘北会战打响,史恩华率第52军195师1131团3营驻守新墙河北岸的草鞋岭、笔架山阵地,这是日军南下进攻长沙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当时的新墙河防线被誉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是保卫长沙的第一道屏障,日军要想拿下长沙,必须先跨过这条全长108公里的河流。 9月18日,日军奈良支队开始向草鞋岭阵地发起猛攻,史恩华带领全营官兵奋勇抵抗,激战两天两夜,硬是没让日军前进一步。 到了20日,日军调来20多架飞机、30多门大炮和一支骑兵联队,再次疯狂进攻,甚至使用了毒气弹。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我军的工事很快就被夷为平地,史恩华果断带领剩余兵力转移到笔架山继续阻击。 此时他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三天阻击任务,全营伤亡过半,但史恩华知道,多拖住日军一分钟,后方的大部队就多一分准备时间,长沙就多一分安全。 9月22日黄昏,师长覃异之来电,告诉史恩华任务已经完成,让他在不得已时可以向东转移。史恩华在电话里坚定地说:“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第二天拂晓,日军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战事愈发吃紧。 下午3点,覃异之再次来电命令突围,史恩华沉默片刻后说:“师座,我们来生再见吧!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这句话成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遗言。 当时全营只剩下2名排长和40多名士兵,史恩华肩部已经受伤,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 他让士兵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在激昂的歌声中,战士们士气大振,一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最终日军用排炮狂轰滥炸,笔架山阵地化为一片焦土,史恩华和全营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这支仅有500人的部队,面对5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坚守阵地七天七夜,歼敌千余人,为第九战区大部队争取了宝贵的部署时间。 战后附近的百姓自发将史恩华和烈士们的遗骸安葬在笔架山上,墓碑上题着“中华魂史营长恩华之墓”。 1940年,52军在笔架山南敦桥边为他们修建了纪念碑,覃异之亲自题联:“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一战成功。” 碑文里清楚地写着:“长沙地控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倭寇图之已久,营长史恩华奋战笔架山,与全营壮烈牺牲。195师阻击福临铺,寇北退,长沙无恙,烈士之功不朽矣!”。 当地老人回忆说,当时日军为了搬运战死的千余具尸体,不得不征用附近村庄的牛车,连续运了三天三夜,可见战斗之惨烈。 史恩华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在整个第一次湘北会战中,中国军队在新墙河一线的顽强抵抗为全局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九战区调集了30多个师约30万人参战,最终将日军逼回战前阵地,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辉煌胜利。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10多万将士血洒疆场,20多万平民被无辜杀害,但正是有了史恩华这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能在危难中屹立不倒。 在新墙河防线的七年对峙中,像史恩华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1941年12月,王超奎营长在新墙河畔的傅家桥、相公岭一带布防,面对4万多日军的进攻,他立下誓言:“新墙河乃第九战区门户,更为敌我必争之地。 值此大敌当前,风云变幻在眉睫之际,奎誓愿竭我之力,负死守据点之责,设若不幸为敌所乘,是奎亦死得其所。” 他和史恩华一样,用生命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最终壮烈牺牲。这些英雄的事迹,共同铸就了新墙河防线的精神丰碑。 每年清明,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来到笔架山烈士陵园,为史恩华和他的战友们献上一束菊花。2012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史恩华为革命烈士,这份迟来的荣誉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如今的笔架山,战壕旁早已长满青草,纪念碑在阳光下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 山风吹过,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士们高唱的《义勇军进行曲》,那声音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
波览历史
2025-08-27 00:1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