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没想到,德国也没想到,就连美国都没想到,在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捷足先登后,韩国

依秋聊趣 2025-08-27 10:13:12

法国没想到,德国也没想到,就连美国都没想到,在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捷足先登后,韩国如今又宣布将黄豆酱和酱油申遗。 继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后,2024年12月,韩国又把黄豆酱、酱油和辣椒酱的制作工艺打包成“腌制酱料文化”,塞进了联合国非遗名录! 这事儿让整个国际社会都看傻了眼,毕竟谁能想到,一个连辣椒传入半岛都比中国晚八百年的国家,竟敢把源自中国的酱料技术说成是自家独创? 中国对于酿造大酱的历史由来已久,西汉史游的《急就章》里就写着“芜荑盐豉醯酢酱”,东汉《齐民要术》更是详细记录了三十多种酱的做法,光豆酱就占了半壁江山。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豆酱实物,直接把中国制酱史钉在了2100年前。 反观韩国,最早的制酱记录要到公元638年的新罗时期,比中国晚了整整一千年。就连韩国申遗文本里反复强调的“新酱加老酱”工艺,在《齐民要术》里早有记载,人家叫“接续法”,连发酵时间都写得明明白白。 韩国人当然知道自己理亏,所以玩了一手“偷梁换柱”。他们把酱油叫“Ganjang”,把黄豆酱叫“된장”,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是“朝鲜半岛独特的发酵智慧”。 可问题是,唐朝鉴真东渡时就把酱油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文献里白纸黑字写着“唐酱”的传承。韩国人倒是聪明,直接跳过中国,说自己的技术是“本土演化”,连日本学者都看不下去了——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比了中韩日三国的酱曲微生物群落,发现韩国黄豆酱的菌种和中国山东豆瓣酱的相似度超过98%。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韩国申遗的理由。他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前大谈“家庭协作制酱传统”,说这是“维系社区纽带的文化基因”。 可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韩国的酱缸文化是李氏朝鲜时期才普及的,而中国的制酱技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是宫廷饮食的核心。韩国人用来证明“独特性”的那些陶制酱缸,和中国山东出土的汉代酱坛形制几乎一模一样,连底部的透气孔设计都分毫不差。 但韩国才不管那些有的没的,毕竟申遗成功后,黄豆酱和酱油的出口额立马涨了30%。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辣椒酱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中国老干妈,这背后全是“非遗光环”的功劳。 反观中国,虽然四川郫县豆瓣、广东东古酱油都是省级非遗,可国际市场上根本没人认账。美国超市里,一瓶韩国“Ganjang”能卖到12美元,而中国酱油只能在亚洲超市的货架最底层卖3美元。 更气人的是,韩国人还把中国东北的大豆买回去加工,贴上“汉江平原有机黄豆”的标签再高价卖回来,摆明了要做空中国市场。 中国其实有大把的牌可以打。马王堆汉墓的豆酱实物、敦煌壁画里的制酱场景、《天工开物》里的酱油工艺图解,随便拿出一样都能把韩国的申遗材料驳得体无完肤。 可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保护总是慢半拍。当韩国把酱料申遗当作国家战略来推进时,中国的非遗申报还停留在“地方割据”的状态。四川的豆瓣酱、江苏的甜面酱、东北的大酱,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 更可惜的是,那些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匠人,很多都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困境——湖北荆州的豆瓣酱传人张老爷子,守着祖传的百年酱缸,却找不到愿意学手艺的年轻人。 这场酱料申遗之争,本质上是一场文化话语权的较量。韩国人用“非遗”这个现代概念包装传统技艺,成功地把文化变成了商品。而中国坐拥五千年的饮食文明,却在国际舞台上连个像样的代言人都没有。 当韩国的酱料企业在纽约时代广场大打“非遗认证”广告时,中国的酱油厂还在为几分钱的利润互相压价。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像重视高铁和5G一样重视文化输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让那些“文化小偷”无计可施!希望有关部门能长点心,别再让“李逵遇上李鬼”的闹剧一次次上演了。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