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要是跟身边人聊起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十有八九会提到轰-6,不少人还会打趣说“这飞机怕是要陪着咱们过一辈子了”。 可你要是真了解它的来路,就知道不是中国不想换新机,而是当年没条件,没成想这“凑活过”的日子,反倒走出了条抄近道超车的路。 现在的轰-6早不是你印象里只会扔铁炸弹的老机型了。 就说常出现在南海的轰-6J,机翼下挂着鹰击-12反舰导弹,一大群编队飞行的时候,周边海域的舰船都得盯着它。 可谁能想到,这架现在能镇住场子的飞机,当年差点连起飞都成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想搞战略轰炸机,只能跟苏联引进Tu-16的技术,1957年开始仿制,全靠苏联给的零件和专家指导,1959年才算把第一架轰-6送上天。 结果才过了一年,1960年中苏关系变僵,苏联专家说走就走,关键的技术图纸没给全,零件供应也断了。 那时候中国航空工业刚起步,连条完整的轰炸机装配线都没有,工程师们只能拿着剩下的零散零件,拆了装、装了拆,还得用风洞一遍遍吹模型测数据,靠这些“土办法”慢慢琢磨。 最早的轰-6性能是真不行。 最多只能带9吨铁炸弹,飞五六千公里就没油了,投弹的时候全看天气,准头特别差。 最让人头疼的是发动机,仿制的涡喷-8毛病一大堆,平均飞300小时就得拆开大修,一直到1983年之后生产的第三批发动机,才算勉强能用够800小时。 跟当时美国的B-52、苏联的Tu-95比,简直就是“小学生跟大学生比功课”,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既然造不出新的战略轰炸机,那就只能在轰-6身上挖潜力。 第一步先改武器,总不能一直靠铁炸弹。 后来慢慢给它装了长剑-20巡航导弹,这导弹能飞两三千公里,轰-6不用靠近敌人就能发射。 再后来又能挂高超音速导弹,对手想拦都拦不住。 轰-6K还特意加了6个机翼外挂点,一次能挂6枚导弹,载弹量也从9吨涨到了12吨,打击能力一下就上来了。 武器升级了,航电系统也得跟上。 以前轰-6的驾驶舱里全是指针仪表,密密麻麻的,飞行员看个数据得扒拉半天,特别费劲。 后来全换成了6个数字化彩色大屏,关键信息一眼就能看清。 还装了新的火控雷达和光电吊舱,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精准锁定地面或海上目标。 更厉害的是,它还能跟歼-20、预警机联网,歼-20在前面发现敌人,把坐标传过来,轰-6在安全距离外就能开火,根本不用冒险冲去前线。 解决了“打得准”的问题,又开始琢磨“飞得远”。 早期的涡喷-8发动机又费油又没劲儿,后来从俄罗斯引进了D-30KP-2涡扇发动机,换上之后效果特别明显。 轰-6K的航程从5800公里涨到了9000公里以上,作战半径也从1800公里提到了3000公里,覆盖范围直接翻了近一倍,能飞到更远的地方执行任务了。 现在的轰-6早就不是单一的轰炸机了。 除了轰炸和海上巡逻,它还能搞侦察、做电子战,甚至能给其他飞机空中加油,成了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而且中国的轰-6数量特别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战略轰炸机群之一,每次几十架一起出动,就算单机性能不如最顶尖的机型,对手也很难扛住这种饱和式打击。 更让人意外的是,升级轰-6还顺带把中国整个军工产业链给带起来了。 为了让机身更耐热、抗腐蚀,专门研发了新型航空合金。 发动机领域从只能仿制,慢慢学会了自主设计生产。 电子设备也从一堆老旧的指针仪表,发展到了能跟先进战机联网的数字化系统。 这些技术积累,后来都用在了运-20大运输机、歼-20隐身战斗机的研发上,等于说轰-6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练兵场”。 其实这种“老平台挖潜力”的路子,中国之前也走过。 就像歼-7战斗机,最早是仿制苏联的米格-21,当年没能力搞全新的战机,就一直在歼-7的基础上改,前后改了几十次,升级航电、换武器、调气动,最后成了国土防空的主力,用了几十年。 跟轰-6一样,都是把“老底子”用到了极致。 现在再看轰-6的升级史,挺有意思的。 一开始是被逼得没办法,技术不够只能折腾老飞机,结果反而避开了新机研发的高风险——新战略轰炸机研发动辄要几十年、花几百亿,还不一定能成。 而轰-6升级又快又省钱,还能马上用在实战里。 它没像美国的B-52、俄罗斯的Tu-95那样,一门心思追求单机性能的极限,而是靠多用途、规模化和体系配合,补上了单机的短板,最后歪打正着实现了超车。 这事儿也说明,有时候不盲目追“新”,找对适合自己的路,反而能走得更远。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
语蓉聊武器
2025-08-27 10:20: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