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国也能掀桌子”。 尼亚美郊区的矿工穆萨最近总坐在废弃的铁轨上发呆。 这条铁轨曾是澳大利亚麦金内尔公司运金矿的专线,如今锈迹斑斑,他靠手工淘金维生的日子也跟着变了。 自从2025年8月军政府把利普塔科金矿收归国有,周边80多个像他这样的手工矿工,不仅没分到矿场工作,连之前攒的淘金工具都因为“非法采矿”被没收了。 这桩金矿国有化风波,比外界看到的更复杂。 军政府对外说澳洲公司欠税欠薪,却没细说具体数字:根据当地工会统计,麦金内尔公司确实拖欠了80名矿工3个月工资,共计20万美元,还欠缴了1400万美元的矿产税。 但更让矿工们不满的是,矿场收归国有后,军政府只派了200名士兵看守,既没引进新设备,也没招本地人采矿,原本一年能出2.2吨黄金的手工矿点,现在因为“整顿”全停了,穆萨一家只能靠赊粮度日。 比金矿风波更早发酵的,是法国铀矿的纠纷。 2025年6月,军政府接管法国奥拉诺公司的铀矿时,在矿区附近的库雷村晒出了一份检测报告:村里井水的铀含量超标3倍,村民中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例比其他地区高40%。 这份报告戳中了半个多世纪的痛处——自1971年奥拉诺公司开始采矿,53年里运走了20万吨铀矿石,却没给库雷村修过一条水泥路,更别说医院。 军政府算准了法国不敢硬来:法国70%的电力靠核电,而核电燃料的20%来自尼日尔铀矿,要是断供,巴黎的电价至少得涨5%。 果然,法国除了暂停1.2亿欧元援助,只敢在国际法庭提诉讼,连驻军都没敢往矿区挪一步。 可援助一停,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库雷村唯一的诊所原本靠法国援助维持,现在没了药品,连治疗疟疾的奎宁都断货了。 村医哈米德无奈地说:“以前虽然穷,但至少能拿到免费药,现在军政府说要‘靠铀矿自给自足’,可矿场停了,我们连看病的钱都没着落。” 最让当地人看不懂的,是对中国企业的操作。 2025年3月,军政府驱逐中石油高管时,拍了纪录片说“中企歧视本地人”,却没提中石油在尼日尔南部援建的两所学校。 其中一所位于津德尔市的小学,原本2025年9月就能开学,能容纳200名学生,可因为中石油账户被冻结,建校资金断了,现在只盖了一半,钢筋水泥堆在空地上,成了孩子们的玩耍场。 中石油的遭遇里,还有个没被细说的细节:被吊销执照的中资阳光国际酒店,原本是尼亚美唯一能接待国际游客的酒店,运营十年里雇了120名本地人,其中30人做到了部门经理。 酒店被封后,这些员工没拿到补偿金,只能去路边卖水果。 酒店经理萨利赫说:“军政府说我们‘歧视’,可本地员工的工资比同行业高20%,现在倒好,大家都失业了。” 军政府敢这么操作,背后少不了大国博弈的缝隙。 2025年7月,俄罗斯瓦格纳集团的车队出现在尼日尔北部的铀矿运输线,不仅带了500支步枪,还派了10名技术人员帮军政府维护矿场设备。 这是军政府“选边站”的筹码,有了俄罗斯的武器支持,法国更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伊朗也派了代表团来考察铀矿,虽然没签正式协议,但军政府已经放话“会优先和愿意技术合作的国家合作”,这又给法国添了层压力。 这种靠资源“掀桌子”的做法,在非洲并非首例。 2024年,几内亚军政府就把美国铝业公司的铝土矿收归国有,理由和尼日尔类似——“外资只掠夺不投资”。 不过几内亚比尼日尔聪明,收矿后立刻和中国企业合作,引进了新的提炼设备,至少没让矿场停摆。 可尼日尔的麻烦才刚开始。 2025年下半年,当地货币西非法郎兑美元贬了15%,进口的小麦价格涨了一倍,不少家庭开始吃用木薯粉做的粗面包。 军政府虽然靠冻结中企账户拿到了一笔钱,却没能力运营炼油厂,全国90%的加油站没油,连公共汽车都改成了烧木炭的。 穆萨偶尔会去矿区附近看看,他不关心什么“资源主权”,只希望能早点重操旧业:“不管是谁管矿,能让我们有饭吃就行。” 说到底,尼日尔军政府的“掀桌”不是蛮干,是算准了大国的软肋——法国怕断铀,中国怕损失投资,澳大利亚怕股价跌。 可它没算准的是,资源国有化不是终点,怎么让资源真正惠及老百姓,才是最难的题。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更何况他只是个法国人!”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