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曾说:“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

岁月解读师 2025-08-27 12:27:37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曾说:“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个田地。悔呀!世界上无论什么名望,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季羡林的一生是在光环和悔恨之间交织而成的,他后来成为国学大家,学术成就举世瞩目,可追溯到最初,他的读书之路并不是自然而然,而是在一次决定性的机缘中展开的。 他的家境清贫,母亲操持一家,日子过得拮据,那时农村教育条件简陋,一个孩子若能读书,几乎就是整个家族的希望。 六岁那年,机会降临,他的叔父在济南做生意,看到乡下教育有限,便动了心思,要把季羡林带去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正是叔父的决定,才为他推开了通向知识的大门,那一刻,他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读书会改变他的一生,也会悄然改变他和母亲的关系。 进入城里的学校,他接触到从未想象过的学习氛围,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一路考入北平清华大学,这在当时几乎是读书人心中的最高目标。 他成绩优异,逐渐在学术上展露锋芒,正是凭借着这股子勤奋和悟性,他才走上了后来留学海外、成为学术巨匠的道路,可正是在这个过程里,他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他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不识字,却一辈子为了儿子操劳,每天天不亮便起床,生火做饭,白天要下地劳作,晚上回家还要在昏暗的灯下缝补衣裳。 她不懂学问的重要性,但知道儿子能读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从来不曾叫他回家,哪怕自己日夜思念。 清华的学业紧张,他常常顾不上回家,车马慢,路途远,从北平回到清平要费上好几天,他总觉得自己耽搁不起时间。 于是一次次推迟回乡,和母亲的见面越来越少,母亲的牵挂始终存在,却成了他难以回望的背景。 1932年的一天,命运突然翻转,他正在校园里埋头学习,忽然接到一封电报,字迹简单却沉重,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整个人怔住了,手里的书掉落在地,心中只剩下刺痛和空白。 他立刻买票赶回老家,心中还存着一点幻想,盼望能最后见母亲一面,可当他推开家门时,看到的已是棺木摆在堂屋的场景,那一瞬间,他意识到这辈子最重要的人已经再也不能相见了。 失去母亲的痛苦让他无数次反思,母亲曾经给过他最细致的照顾,而他却在求学路上一次次选择远行,他想到自己在外求学的每一年,母亲都是在孤独与辛苦中度过。 想到自己因为求学而很少回家,他心中满是懊悔,他深知,如果当初能多陪伴母亲一些,也许不会留下如此深的遗憾。 母亲去世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停止,随着学问的积累,他走上了讲坛,成为教授,学术影响力逐渐扩大。 他在各地讲学,弟子众多,学界地位愈加巩固,人们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学识和著作,而他自己却始终记得那个清贫的家,那个无怨无悔为他付出的母亲。 在无数个讲学的夜晚,他仍会想起母亲,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生病时,母亲日夜守在床边,不眠不休地照顾。 他想起母亲把自己送上求学路时的眼神,那里面的眷恋与舍不得,早已深深刻在心里,他明白自己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母亲的辛苦,但母亲却没有机会分享他后来获得的荣誉。 因此,当季羡林在晚年说出那句“如果有来世,我宁愿不读书,只愿在母亲身边陪伴”的时候,这不是轻率的感叹,而是他一生遗憾的总结。 学问和名声固然让他受人敬仰,可在心底,他更明白母亲的陪伴才是无法替代的,他一生追求学问,却始终无法弥补失去母亲的空白。 这份遗憾让他把一生的思念都藏在心中,他常常想,如果当初不去远方求学,而是留在母亲身边,日子虽清贫,却能在一起生活,那将是另一种幸福。 可人生不能重来,读书让他走向了世界,也让他永远失去了陪伴母亲的机会,晚年的他已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全国各地都有学生听他的课。 他讲授学问时一丝不苟,弟子们都对他心怀敬重,然而每当独自安静下来,他内心涌起的思绪,却始终绕不开母亲,母亲是他一生的牵挂,也是他最大的遗憾。 季羡林的故事让人看到学问的价值,也让人看到亲情的不可替代,他之所以说愿意不读书,是因为在辉煌成就背后,他深知母亲才是他生命的根。 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却无法抹去他对母亲的依赖与思念,母亲的劳累、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离去,构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痛。 最终,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名声和地位都比不上在至亲身边的陪伴,学问再大也填补不了失去母爱的空缺,他留给世人的不只是学术著作,还有那份刻骨铭心的悔意与提醒。 (主要信源:《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

0 阅读:53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