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个七旬老人来到部队驻地,看到部队的王团长后,七旬老人心酸地说:“我

趣史小研究 2025-08-27 15:59:10

1996年,一个七旬老人来到部队驻地,看到部队的王团长后,七旬老人心酸地说:“我不是逃兵,我原来是战斗英雄,请你帮帮我吧!” 1948年11月,解放战争打得正激烈。常孟兰是三十团三营八连的排长。当时部队在河北桑园镇一带,要紧急转移,但屁股后面国民党的“暂三军”主力咬得死死的。这节骨眼上,必须有人留下断后,给大部队撤离争取时间。 这活儿,就是敢死队的活儿。谁去? 命令下来,常孟兰带着手下7个兵,钉死在阵地上。 连长临走前拍着他的肩膀,话不多:“孟兰,你们顶住。山那边安顿好了,我会吹冲锋号,听到号声,你们就马上撤!” “是!” 就这么一个字,常孟兰和他的7个兄弟,拿命去扛。 那会儿的常孟兰,可不是什么善茬。他1944年参军,河北赞皇县的穷苦娃,打起仗来就是个疯子。清风店战役,战友们被敌机压得抬不起头,旅参谋长都牺牲了,他硬是抱着一挺轻机枪,对着天上的飞机一通猛扫,真给他打下来一架!司令员聂荣臻都点名表扬过他。后来打石家庄,他带一个班摸上云盘山主峰,硬是把红旗给插了上去。 所以,留下来断后这个任务,交给他,团里放心。 可那天晚上,敌人也疯了。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冲,照明弹把黑夜照得跟白天一样。8个人,子弹越打越少,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常孟兰的耳朵一直在捕捉那个声音——那声能让他们活下去的号角。 但是,没有。 战斗从黄昏打到深夜,敌人甚至动用了炮火。阵地被炸成一片焦土,身边还能喘气的兄弟越来越少。常孟兰不知道大部队是不是已经安全撤离了,他只知道,号声没响,他就不能退。这是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浑身是伤,子弹也打光了。他硬是杀出一条血路,突围了出去。可等他找到大部队原来的位置时,那里已经空无一人。 战争年代,通讯基本靠吼。一个掉队的士兵,就像一滴水掉进了大河,想再找到组织,太难了。常孟-兰从此和部队失联了。 全国解放后,他不是没找过。他跑去北京,得到的答复是部队番号几经变更,一时查不到。后来又听说老部队去了朝鲜,更是断了线索。日子久了,当年的战斗英雄,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北农民。周围的邻居,没人知道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头,身上藏着怎样惊天动地的故事。 他成了自己口中的“逃兵”。虽然他知道自己不是,但没有部队的证明,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委屈,他一个人背了几十年。 1984年。石家庄陆军学院在他家乡附近建了个训练场。常孟兰一听有部队来了,天天往那跑,帮着干点杂活,不要钱。他就是想离兵营近一点,心里踏实。学院的副院长王定庆少将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老人,一打听,被他的经历深深震撼了。 王定庆少将拍着胸脯说:“老班长,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找到老部队!” 这一找,又是十几年。直到1996年初,终于传来了确切消息:常孟兰的老部队,晋察冀四纵十旅三十团,经过多次改编,现在是驻扎在辽宁本溪的某炮兵团。 消息传来那天,七十一岁的常孟兰哭得像个孩子。他不顾家人劝阻,怀揣着王定庆少将开的介绍信,带着儿子凑的几百块钱,一个人踏上了去东北的火车。 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在部队招待所里,常孟兰醒来后,王团长紧紧握着他的手,带他去了团史荣誉室。墙上,挂着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记录着这支英雄部队的过往。当常孟兰看到一张“石家庄战役”的老照片时,他指着上面一个年轻的面孔,嘴唇颤抖:“这个……是我。” 在场所有人的眼圈,瞬间都红了。 第二天,团里为他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归队”仪式。常孟兰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尽管衣服有点大,但他站得笔直,像一棵老松。他走到王团长面前,用尽全身力气,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报告: “报告团长!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完成断后阻击任务,现前来归队,请指示!” 王团长庄重地回礼,声音哽咽:“常孟兰同志,欢迎你回家!你和你的战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任务完成了。这五个字,常孟兰等了48年。 他拒绝了部队安排他去荣军院养老的好意,只在老部队住了几天,摸了摸部队的新式火炮,看了看年轻士兵的操练。临走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找到部队,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我这辈子,没给三十团丢脸。” 回到河北老家后,常孟兰像是放下了心里最重的一块石头,人也开朗了许多。2004年,这位老英雄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79岁。

0 阅读:148

评论列表

用户32xxx34

用户32xxx34

2
2025-08-27 16:50

向英雄致敬

用户10xxx65

用户10xxx65

2
2025-08-27 23:00

照片和五三式军服是怎么回事?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