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东小伙提出了一个台湾回归后的管理思路,不要直接设为一个省,也不要搞特区,而是采取划分牵制的方式,让福建、广东、浙江分别管理台湾的一部分。经过几代人的时间,通过教育和文化融合,逐步拉近两岸差距,再考虑独立设省。这灵感来自朱元璋当年的行政手段,成功弥合了南北长达四百年的分隔。 首先得说,这小伙能想到朱元璋当年的招儿,是真动脑子了。咱都知道,朱元璋那时候,南北都分开四百多年了,啥习惯、啥想法都不一样,硬往一块儿凑,指定得闹矛盾。他没干那傻事儿,没说 “我非要把你们捏成一个省”,而是把原来的大区域拆了,让周边几个本就有点联系的地方分别管着,慢慢儿地,大家一起过日子、一起干活,几代人下来,隔阂就没了,最后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这招儿妙就妙在 “不着急”,知道融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得靠时间磨,靠日子过出来,不是靠一纸命令强推。 再回头看台湾,咱跟台湾分隔这么多年,虽然根儿上都是中国人,但生活习惯、发展节奏确实有点不一样。要是一回归就直接设成一个省,你想啊,台湾那边有些老想法、老做法,一下子要跟咱大陆的省一模一样,老百姓可能会不适应,万一有啥矛盾,反而不利于好好过日子。那搞特区呢?也不妥当。特区搞不好就容易显得 “太特殊”,好像跟咱其他地方隔着一层,时间长了,反而不容易往一块儿融,咱要的是 “一家人” 的感觉,不是 “隔着门的邻居”,所以特区那路数也不太行。 那为啥说分给福建、广东、浙江这三个省管,是找对门儿了?咱先掰扯掰扯这三个省跟台湾的关系,那可不是瞎凑的。福建就不用多说了,跟台湾就隔了一道海峡,最近的地方坐船没一会儿就到。多少台湾人的老祖宗,当年就是从福建迁过去的?咱常说 “两岸一家亲”,福建和台湾那是最亲的亲戚,说话口音都像,吃的也差不多,都信妈祖,都有闽南文化的根儿。让福建管台湾的一部分,就跟让自家大哥帮着弟弟适应家里的日子一样,不生分,老百姓也愿意接受。 再看广东,广东跟台湾的联系也深着呢。早年间,不少广东人也去台湾打拼,现在两岸通商,广东的厂子、广东的商品,在台湾也常见。广东的经济活泛,制造业、商贸都厉害,让广东管一块,能带着台湾那边的老百姓一起搞发展,比如帮着建厂子、找销路,老百姓能挣着钱,日子过好了,心里自然就认这个 “家” 了。 还有浙江,浙江这几年发展得有多好,咱都看在眼里,电商、民营经济那都是顶呱呱的。台湾有不少好东西,比如水果、农产品、手工艺品,浙江的电商能帮着把这些好东西卖到大陆各地,让台湾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甜头。而且浙江跟台湾在文化上也有呼应,都是江南文化、海洋文化的一部分,相处起来也顺溜。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划分,会不会把台湾拆得散了?咱可别误会,“划分牵制” 不是 “分家”,核心是 “融合”。这三个省都得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干活,目标是一样的:让台湾的部分地区跟大陆的这三个省慢慢 “掺” 在一起。比如教育上,台湾的孩子得学中国历史,知道咱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文化上,一起过春节、中秋,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一起祭黄帝陵,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得捡起来;生活上,医保、社保慢慢打通,台湾老百姓到福建、广东、浙江看病、养老,跟咱大陆老百姓一样方便,你说这样下来,谁还会觉得 “生分”? 咱老百姓过日子,图的不就是个安稳、舒心、有奔头吗?台湾回归,不是为了搞啥 “特殊”,是为了让台湾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大陆发展的好处,比如高铁能通到台湾,出门方便;比如大陆的大市场能让台湾的生意更好做,挣钱更容易;比如老人能安安稳稳养老,孩子能有好学校上。这山东小伙的思路,就是奔着这个来的 —— 不着急,一步一步来,先让大家一起过日子,把隔阂磨没了,把感情处深了,等几代人下来,大家都觉得 “咱本来就是一家人”,到时候再考虑设不设省,那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吗? 咱再说说实际情况,现在两岸已经有不少交流了,台湾的水果在大陆卖得火,大陆的游客也爱去台湾看看,好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上学、工作,这些都是好基础。这个思路不是凭空想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更稳当。咱不搞那些虚的,就从老百姓的日子出发,你帮我、我帮你,慢慢就成了一家人。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太慢,但咱想啊,融合这事儿,快了容易出问题。就像炖肉,得小火慢慢炖,才能入味儿,火急了,外面糊了,里面还没熟。台湾回归是大事,是关乎子孙后代的事儿,咱得办得稳稳当当,让两岸老百姓都满意,让这个家真正团圆、真正和睦。 咱中老年人都经历过不少事儿,都知道 “家和万事兴” 的道理。台湾回归,就是让咱中国这个大家庭更完整、更兴旺。这个山东小伙的思路,就是帮着咱这个大家庭好好团圆的好法子,实在、靠谱、能成!
8月26日,台湾新党创始人王建煊发文:“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15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