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被确认为国歌的?徐悲鸿提出建议、梁思成赞同,刘良模:美国人

混沌于浮云 2025-08-27 18:39:06

《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被确认为国歌的?徐悲鸿提出建议、梁思成赞同,刘良模:美国人也爱唱。 徐悲鸿这人,从小在江苏宜兴长大,家里穷但爱画画,跟着爸学基础,九岁爸没了,他就靠卖画养家。1915年跑到上海打工,顺便学法语,1919年坐船去法国留学,在巴黎美院练油画和素描,每天站好几个钟头画人体。1927年回国,在北大教书,推现实主义,1933年去欧洲办展,自己摆画架,吸引一大堆人看。1946年当北平艺专校长,改革艺术教育,特别爱画马,体现民族劲头。梁思成生在日本东京,爸是梁启超,在北京上学,1924年去美国宾大读建筑,每天背工具箱上课,学西方原理。1928年转哈佛研究建筑史,1931年回国办清华建筑系,带学生考察古迹,1932年爬山西木塔量尺寸,手拿卷尺记数据。1940年代和林徽因写《中国建筑史》,翻古书画图,推动古建保护。刘良模浙江宁波出生,中学进基督教青年会,1928年上沪江大学社会系,课外组织唱歌,手拿歌本指挥。1931年毕业当青年会干事,1936年办《救亡歌咏》杂志,在上海街头发刊物,推抗日歌。1937年抗日爆发,去美国宣传,在纽约组华侨合唱团,每周教堂排练,教唱《义勇军进行曲》,1942年和保罗·罗伯逊录唱片,示范发音。1949年回国参加政协,继续宗教文化工作。 1949年9月25日晚上,中南海开座谈会,毛泽东周恩来领头,徐悲鸿梁思成刘良模等十八人参加,讨论国旗国徽国歌。征集国歌方案几百首,但初选委员会觉得都不行,只能从旧歌挑代用,选择少,气氛有点僵。徐悲鸿先开口,说新曲不行,就从抗战歌选,提议《义勇军进行曲》。有人反对,说国民党军队唱过,影响不好。还有人说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过时,国家解放了,不合适。周恩来觉得曲调雄壮,节奏好演奏。郭沫若同意用,但想改词,现场草拟替换。 梁思成坚持词曲全留,说这是历史产物,改了不完整。他举法国《马赛曲》例子,1792年革命时作,反映反抗,1879年恢复没改字。张奚若也说不改保持原意。刘良模讲在美国教华侨唱,保罗·罗伯逊纽约演唱加唱,录《起来》唱片,在反法西斯圈传开,国际影响大,建议直接用。毛泽东听完,说国民党唱过不算啥,这歌有革命味。周恩来加一句,原词能提醒安不忘危。黄炎培支持不改。毛泽东定调,用这歌代国歌,一字不动。大家合唱结束。9月27日政协全会通过。 国歌定下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升旗时第一次奏,群众跟唱。1950年代李焕之改管弦乐总谱,用在正式场合。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集体填词版,提党和领袖,但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恢复田汉原词聂耳曲,代表表决通过。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第136条正式写进,代表鼓掌,此后国际赛事国家庆典常用,推动居安思危。徐悲鸿继续艺术,1950年办中央美院,教学生画马,示范握笔,1953年脑溢血在北京医院去世,58岁。梁思成专注北京古城保护,1950年代提方案,带队量城墙,手持图纸讨论,部分没用,1972年北京去世,70岁。刘良模做宗教,1950年代福建组织三自爱国运动,主持会议发资料,1988年北京去世,78岁。 徐悲鸿的提议打开思路,本来国歌选得难,大家没头绪。他一说抗战歌,焦点转到《义勇军进行曲》,虽有反对,但讨论深入。梁思成用法国例子说服人,强调历史完整性,避免淡忘过去。刘良模的国际视角加分,让人看到这歌不只国内影响,还在国外鼓舞人心。整个过程体现集体智慧,新中国成立紧迫下,快速决策,但坚持原则,不随意改动。国歌选定后,伴随国家发展,几次调整,但原意保持,提醒人们不忘历史。

0 阅读:19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