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杜博导凌晨三点写完第四遍基金申请,转身从实验楼跳下,留下遗书。 一个月内,高校第二次出现同因悲剧。 他想要的是保住实验室、保住学生、保住职称,于是把24小时切成碎片塞进数据、PPT、报销单。 基金命中率不到15%,他赌上睡眠、家庭、甚至命。 制度把“非升即走”写进合同,把“经费到账”当生死线,却把心理辅导放在网页角落。 那位四十岁出国刷墙、开车、考证书的副教授夫妇,用五年时间把收入翻了三倍,孩子进大学,他们说“没后悔”。 两条路摆在眼前:一条用命换指标,一条用汗水换生活。 高校如果继续只数论文、不看人,下一份遗书也许已经在打印。 人到底该为指标活,还是为日子活?
刘明瑶的父亲回忆称,8月22日早上,金某的父亲跟他打电话,说刘明瑶在急诊,让他赶
【55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