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韩国人非常的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说白了,巴菲特这话听着直接,其实点透了一个事儿:汉字不只是写字的符号,更是东亚三国文化相通的“纽带”,韩国丢了它,等于断了条能轻松看懂彼此过去的路。 咱们先想想,平时看韩国古装剧或者历史资料时,是不是总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不管是李氏朝鲜时期的皇宫匾额,还是老辈人留下的家书、族谱,上面写的全是汉字。 要是现在韩国年轻人想看看自己国家的历史,没点汉字基础,根本看不懂那些最原始的文献,总不能全靠翻译吧?可翻译再准,也少了点直接跟历史对话的感觉,就像看原版书和译本,味道总差了点。 再说说日本,人家就没完全丢了汉字,你去日本旅游,街上的招牌一半是汉字,中国人看一眼就懂,根本不用查翻译。 可要是去韩国,除了“三星”“现代”这种品牌名,街上的招牌全是韩文,想认路都得靠导航,更别说看懂老建筑上的字了。 这就是差距,日本留住了汉字,等于给中日之间留了个“天然翻译”,而韩国丢了汉字,连看自己老祖宗的东西都得求人。 还有文化上的联系,咱们都知道东亚三国共享很多传统文化,这些概念最初都是用汉字记载和传播的,“孝”“礼”“信”这几个字,不管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原本看到字就知道背后的意思。 巴菲特作为投资大师,他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更实际,文化相通往往能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合同里要是有汉字标注,双方对条款的理解更容易达成一致。 可韩国企业跟中日合作,光在文字沟通上就得多花不少功夫,毕竟有些专业术语,用汉字表达更精准,换成韩文反而容易产生歧义。 这不是说韩文不好,而是汉字在东亚三国之间的“通用性”,是花多少年都难替代的。 现在再回头看巴菲特的话,其实他不是真的在说韩国人“愚蠢”,而是觉得丢了汉字这么个能连接三国的“宝贝”太可惜。 毕竟,能让不同国家的人,通过几个相同的文字就看懂彼此的历史、文化和想法,这样的东西,丢了再想捡回来,可就难了。
就在刚刚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当地时间8月26日,美国又开始对中国商品加税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