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深夜,东汉皇宫内,刘肇搂着美艳宠妃邓绥,问道:"你来当新皇后,可好?"谁料,邓绥竟拒绝:"我不愿意!"次日,还说自己病重,避开皇帝召见……
当皇后是后宫妃嫔的终极目标,为何邓绥却要将这个后位拱手让人?是她德不配位还是另有隐情?
邓绥,出生于东汉功臣世家,祖父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邓禹,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侄女。
这样的家世让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熟悉史书、天文,甚至懂一点医学,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公元96年,16岁的邓绥被选入宫中,因容貌出众、举止得体,很快被封为“贵人”,这在东汉妃嫔中等级仅次于皇后。
入宫后邓绥虽然很受宠,但却表现得十分谦逊低调。对当时的阴皇后恭敬有礼,甚至故意穿与阴皇后同款但颜色稍浅的衣服,避免“争宠”之嫌;对其他妃嫔也很和善,对宫女太监宽厚,如此行事风格和低调的性格,很快赢得宫中上下的好感,也为她日后成为后宫之主埋下伏笔。
永元十四年(102年),阴皇后因嫉妒邓绥受宠,暗中搞巫蛊之术诅咒她,事情败露后被废。邓绥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永元十四年,阴皇后被押出长秋宫。路过邓绥的住处时,邓绥正坐在窗前翻着《女诫》,听见外面的动静,只是轻轻叹了口气。贴身侍女扶光忍不住说:“贵人,阴氏搞巫蛊咒您,如今被废也是活该,您何必忧心?” 当天晚上,汉和帝刘肇来到邓绥寝宫,见了邓绥,他柔声问道:“阴氏之事,你都知道了?” 邓绥起身行礼:“臣妾听说了,只是没想到……” “她咎由自取。”刘肇打断她,目光落在她素净的衣裙上——自从阴皇后失势,邓绥便再没穿过鲜艳的衣裳,“后宫不能无主,朕意已决,立你为后。” 邓绥猛地抬头,脸色发白:“陛下万万不可!臣妾德薄,怎担得起皇后之位?” “担不起?”刘肇挑眉,“这后宫之中,谁比你更懂进退、知大体?阴氏在时,你事事恭谨,从未有过半分逾矩;对待宫人,你宽厚体恤,连扫地的老宦官都念你的好。”他上前一步,声音沉了沉,“朕说你担得起,你就担得起。” 邓绥“噗通”一声跪下,眼眶泛红:“陛下,臣妾近日风寒未愈,实在无力打理后宫。再说,阴皇后刚被废,此时立后,难免让人说臣妾是靠算计上位……求陛下收回成命。”
刘肇沉默了。他知道邓绥的性子,看似温和,实则执拗。见她态度坚决,只好暂时作罢:“也罢,你先好好养病,这事容后再议。” 可没过几日,负责礼仪的官员就递上奏折,请立皇后。刘肇直接把奏折送到了邓绥宫里,附上一句朱批:“皇后之位,非邓贵人不可。” 邓绥见了,索性让侍女对外宣称“病势加重,需闭门静养”,连刘肇的召见都婉拒了。
转年开春,桃花正盛时,刘肇又来问邓绥:“这皇后之位,你到底接不接?” 邓绥仍有顾虑:“阴氏余党未散,此时继位,恐引非议。” “朕已清了阴氏势力,三公也联名保你。”刘肇递过奏折,“你待下宽厚,嫔妃敬你,后宫早该有你这样的主心骨。你总说要为朕分忧,为百姓着想,这便是眼下最该做的事——后宫稳,前朝安,百姓才能安稳。” 邓绥看着他眼中的恳切,终是点头:“臣妾接。只是册封礼从简,省下的钱赈济饥荒吧。” 刘肇朗声应下:“就依你。三月初三,入主长秋宫。”
成为皇后的邓绥依然保持节俭作风:她下令取消各郡国向宫廷进贡奢侈品,禁止后宫追求华丽服饰;自己日常穿粗布衣服,减少饮食开支;甚至拒绝和帝为她的家族加官进爵,避免外戚专权的隐患(她的哥哥邓骘起初仅被封为虎贲中郎将,职位不高)。这些举动让她在朝廷中树立了“贤后”形象。
永元十七年(105年),汉和帝突然去世。当时皇子中只有刚满百日的刘隆存活,邓绥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但殇帝继位仅8个月就夭折,邓绥又拥立13岁的刘祜登基,继续临朝。 此时的东汉已危机四伏:外有羌人叛乱,内有自然灾害,国库空虚。邓绥下令开仓放粮,减免灾区赋税,组织流民返乡耕种;同时精简宫廷开支,将后宫多余的宫女遣散回家,节省的费用全部用于赈灾。
以上措施让东汉政权在动荡中逐渐稳定。但她临朝16年,却也因长期掌权引发争议。
汉安帝长大后,邓绥仍未还政,引起部分大臣不满。为巩固权力,她在约束外戚的同时,也适度重用宦官(如蔡伦),这一做法为后来东汉宦官专权埋下伏笔。 公元121年,邓绥病逝,享年41岁。她去世后,汉安帝在宦官和外戚(阎氏)的支持下,清算邓氏家族,邓骘等人被迫自杀,邓家势力瓦解。 邓绥的一生,是东汉中期宫廷权力斗争的缩影:她以女性身份在男权社会中执掌政权,用智慧和手腕稳定了摇摇欲坠的王朝,却也因“专权”留下争议。她虽未像武则天那样称帝,却成为东汉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无冕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