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是张奚若。他亲手打死杨靖宇,日本人赏了30块银元。整个晚宴上,张奚若不停地吹嘘,说自己把机枪藏在树杈间,枪法神准,射出的子弹要了杨靖宇的命。 ——那30块银元,是张奚若用命换来的“棺材本” 很少有人知道,张奚若早年也曾是抗联队伍里的一员,跟在杨靖宇身边打过不少仗。他刚加入抗联的时候,还不是这副嘴脸——那时候的他,跟着杨靖宇在长白山里钻林子,零下三四十度的天,脚裹着破布片子也能跟着队伍行军,打伏击的时候趴在雪地里几个小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这股子劲,没撑过1940年的冬天。 那年冬天,抗联的处境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日军调集了大批兵力“围剿”,山里的粮食早就断了,战士们只能煮树皮、嚼草根,有的战士冻掉了脚趾头,有的饿到连枪都扛不动。 张奚若就是在这时候掉了链子,一次跟队伍突围时,他被日军的炮火打散,躲在雪窟窿里冻了两天,被日军搜出来的时候,连喊“我投降”的力气都快没了。 有人或许会问,就算投降了,怎么就敢对自己的军长下死手?其实张奚若心里打得算盘精着呢。他知道,光投降没用,日军最想要的是杨靖宇的命,只要能帮日军除掉杨靖宇,他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拿到赏钱。 那时候的他,早就把抗联的纪律、战友的情分抛到了脑后,满脑子都是日本人许诺的好处——30块银元,在当时的东北乡下,够买一袋半的高粱米,够扯几尺粗布做件棉衣,这些东西,成了他背叛的“诱饵”。 他带着日军往杨靖宇藏身的蒙江(今靖宇县)密林里钻,因为他跟着杨靖宇多年,熟悉山里的小路、山泉的位置,日军靠着他的指引,一步步缩小了包围圈。 杨靖宇当时已经断粮多日,身边只剩下几个警卫员,可就算这样,他还是靠着树顽强抵抗,日军劝降的喊话,他一句都没听。张奚若就是在这时候,抱着机枪躲到了树杈上——他比谁都清楚杨靖宇的位置,也比谁都清楚怎么能精准击中目标,毕竟,他曾经是杨靖宇身边的兵,熟悉战友的作战习惯。 晚宴上的张奚若,拿着那30块银元在手里掂来掂去,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可他没算到,这30块银元,早被杨靖宇的血浸透了,也被老百姓的骂声裹住了。 当时跟他一起赴宴的几个叛徒,后来私下里说,张奚若那天喝多了,把银元拍在桌子上喊“这钱来得容易”,可邻桌的老百姓听见了,当场就啐了一口,转身就走——谁都知道,这钱是用杨司令的命换的,沾着血的钱,谁敢碰? 更让张奚若没想到的是,他以为的“安稳日子”根本没持续多久。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年跟着日军作恶的叛徒,一个个都被揪了出来。张奚若吓得躲到了乡下,把那30块银元藏在炕洞里,可他走到哪儿,都有人指着他的脊梁骨骂“杀杨司令的叛徒”。 1946年,张奚若被公审的时候,台下挤满了人,有当年抗联的老战士,有蒙江的老百姓。老战士指着他喊“你当年吃着杨司令分的粮食,穿着杨司令给的棉衣,怎么就下得去手?” 老百姓也跟着骂,扔过来的烂菜叶砸在他身上。那时候的张奚若,再也没了庆功宴上的嚣张,瘫在地上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完整。最后,他被依法处决,那30块银元,成了他罪行的铁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要提张奚若这样的叛徒?其实不是为了记恨,而是为了提醒所有人:杨靖宇那样的英雄,用生命守住了民族的骨气,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也没向敌人低头 而张奚若之流,为了几块银元就出卖战友、背叛国家,就算得到了一时的好处,最终也逃不过历史的审判。英雄的名字会被永远铭记,而叛徒的臭名,只会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是张奚若。他亲手打死杨靖宇,日本人赏了3
史海沉钩
2025-08-28 16:42:52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