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松锦大会战,最后一幕无比惨烈!经过2年多血战,明军战败,一批人开城投降封官赏赐,一批人最终被集体处决。 1642年三月八日,已经被围困2年多的,锦州明军司令祖大寿、祖大弼等带领锦州守军投降。当时,弹尽粮绝已经没有任何再打下去的能力,援军洪承畴大军也已经惨败! 祖大寿、祖大弼开城投降以后。清军下令,总兵祖大寿部下之人,悉数留养。同时下令,祖大寿直接部下全部收留,祖大寿、祖大名、祖泽远、祖大弼等等全部奖赏,骆驼、马匹、衣服等等。 祖大寿的直接下属可以活命,给封赏。但是,其他人全部处决。清军下令,锦州城内,残余的2000多名蒙古明军全部斩首。锦州城内,从关内冒死增援进城的明军全部处决 祖大寿开城门的时候,腿肚子都在转。他不是怕清军,是怕那些跟着他守了两年的兵——城楼上还有个叫王二狗的小兵,去年冬天冻掉了半只耳朵,照样抱着石头砸攻城的清军,现在正盯着他,眼睛里全是血丝。祖大寿不敢看,低头跟清军将领说"按约定的来",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他心里清楚,这道命令下去,多少人要人头落地。 那2000多蒙古明军,大多是当年林丹汗败亡后归降明朝的。他们跟着祖大寿守锦州,比关内来的兵还拼命,因为知道没退路——回草原是死,降清军也未必活。最后被押到城外空地上时,有人用蒙古语喊"我们不是叛徒",声音刚落就被刀砍了。有个叫巴图的百户,怀里还揣着给儿子缝的小袄,那是他媳妇去年托人从归化城带来的,血溅在袄上,红得发黑。 关内来的援军更惨。他们是崇祯帝从山东、河南调的兵,本来以为是来解围的,没想到钻进了锦州这个死胡同。带头的千总赵勇,出发前跟老娘说"打完仗就回家种麦子",现在被按在地上时,嘴里还念叨着"麦子该浇水了"。这些人里有不少是农民,被抓壮丁拉来的,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守城墙时靠扔砖头过日子,到死都没明白,为啥同样是当兵的,祖大寿的人能活,他们就得死。 祖大寿在府里听着外面的惨叫声,把清军赏的骆驼缰绳攥得死紧。他不是没想过求情,可清军将领一句话就堵回来了:"你部下是你的人,他们不是。"这话像巴掌抽在他脸上——他知道,清军要的不是他这个人,是他手里的兵权和关宁军的底子,至于那些没背景的小兵,死多少都无所谓。后来他侄子祖泽远劝他"保命要紧",他没说话,灌了一整壶酒,酒液顺着嘴角流进脖子里,凉得像冰。 有人说祖大寿是被逼的,锦州城里早就断粮了,人吃人的时候都有,再不投降全得饿死。可那些被处决的士兵,哪个不是饿了两年?王二狗最后被砍头前,还从怀里掏出半块树皮,那是他攒了三天舍不得吃的。这世道就是这样,有的人投降能当大官,有的人连块树皮都守不住。 松锦这一战,不光是明军输了,是那些没名没姓的士兵输得最惨。他们跟着将领拼命,最后成了人家投降的投名状。祖大寿后来在清朝当了大官,活到七十多,可他临死前总说胡话,喊着"别杀了",估计是忘不了1642年三月初八那天,锦州城外的血染红了多少土地。 历史书里总写大人物的抉择,可那些小人物的命,也得有人记得。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就知道守土有责,哪怕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这股子劲,比某些苟活的将领强多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644年夏,山海关,血流成河。大顺军十五员主将尽数倒下,十几万大军只剩七千余人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