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盗墓贼王绍义带人闯入东陵同治帝惠陵地宫,扒光头戴凤冠、一身朝服的皇后阿鲁特氏的衣服,剖开她的肚子,结果肠子流了一地。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各地古墓盗掘事件频发。军阀时期,一些武装势力就把挖掘皇陵当成敛财途径,清东陵地区尤其成为重灾区。 早在1928年,孙殿英就率部大肆洗劫部分陵寝,此后小型盗墓活动从未间断。到1945年,经济崩溃和民生凋敝进一步驱使人们铤而走险。 王绍义本是河北山区一个弹棉花的手艺人,长年居住在东陵附近村庄,表面上过着平静日子,却暗中精研开锁技巧,自制工具如拐钉钥匙,专门针对古墓结构。 他通过多年观察,熟悉陵区地形,集结三十多名同伙,伺机下手。这种行为反映出乱世中底层民众为求生计不择手段的现实,也暴露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空状态。 阿鲁特氏作为同治帝皇后,其生平更添事件悲剧色彩。她生于1854年,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父亲是状元崇绮,家族显赫。 她自幼习文,性格温顺,1872年十九岁时入宫选秀,凭借博学和贤良获得同治帝青睐,最终违背慈禧意愿成为皇后。这段婚姻本应是皇家荣耀,却因宫廷权力斗争而蒙上阴影。同治帝崩逝后,她于1875年3月亡故,仅二十二岁。 民间流传多种死因说法,包括吞金自尽或因怀孕而绝望,这些传闻在乡野间广为传播,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盗墓动机。王绍义正是信了这些迷信,才在盗掘中犯下暴行。 王绍义的盗墓行动源于长期准备。他率领同伙在1945年11月的一天,趁夜潜入惠陵。陵区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脉,外围防护早已松懈。他们携带铁镐、绳索和炸药,选定墓道一处隐秘裂隙作为入口。 经过数周勘察,王绍义判断此处结构薄弱,便下令动手。先用铁镐撬开表面石块,再以炸药炸开通路,进入狭窄墓道。空气潮湿,前行数百米遇石门阻挡,王绍义用自制钥匙插入锁孔转动,成功开启。地宫主室拱顶高悬,同治帝棺椁居中,皇后棺椁在旁。 同伙散开搜寻,撬开箱柜,取走金银器皿、玉佩珠串等陪葬品。然后转向帝棺,用铁杠撬开盖板,取下袍上宝石,搜刮棺底金册银锭。接着处理皇后棺椁,合力撬开盖板,发现尸体保存完好,头戴镶珠凤冠,身着绣金朝服。 同伙扯下冠上宝石,拉拽凤冠脱落,继续剥除衣物,撕开领口拽下袖管,摘走项链耳坠手镯,直至尸体裸露。王绍义抽出短刀,对准腹部下压,切口扩大,内脏外溢,却无金块迹象。他们捆绑赃物撤离,留下地宫凌乱不堪。这种破坏不仅掠夺文物,还亵渎尸身,体现了盗墓者对历史的无知和贪婪。 事件发生后,地方当局很快获知陵区异常,派员勘查惠陵。地宫入口痕迹明显,内里棺椁敞开,尸体残损,报告迅速上报。调查队追查赃物流向,通过审讯抓获部分同伙,如穆树轩等人,他们供出王绍义主谋。1946年,多名从犯被押至刑场枪决,尸体曝露以示警告。王绍义持枪抵抗,潜逃五年,辗转山区藏匿。 1951年3月,搜捕队包围其村舍,他被捕后判处死刑,当场执行。这起案件的处理体现了新秩序下对文化破坏的严惩,也促使东陵保护措施加强。阿鲁特氏的遭遇源于清宫权力倾轧,她作为皇后虽获帝宠,却无法摆脱太后干预,最终早逝。 民间对她死因的种种猜测虽无确凿证据,却助长了迷信,导致百年后尸身遭辱。王绍义等人的下场警示后人,贪欲往往酿成悲剧,而历史真相需通过理性考证才能还原。
1945年11月,盗墓贼王绍义带人闯入东陵同治帝惠陵地宫,扒光头戴凤冠、一身朝服
最是一年春好处
2025-08-29 00:54:15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