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是杰出的军事家吗?个人认为,毛主席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军事成就,更多的来源于其政治才能。 有些人一辈子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比如科举的读书人,少年立志,寒窗苦读,成败全系于一场殿试。 毛泽东不是。 他少年时在乡间的学堂里读书,白净面皮,写得一手漂亮楷书,整个人更像个喜欢背诗、下水游泳的书生,而不是日后与枪炮结缘的“用兵如神”的统帅。 若是时间能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那时的毛还在考虑是去教书,还是办一份刊物,领着一点月薪,过一种写字、读书、交朋友的生活。 事情急转直下,是因为大革命破裂。 蒋介石的清党让多少人丧命于街头巷尾,血溅黄浦江边。那种毫无退路的压迫感,让人喘不过气。 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原本都是普通人,有人种田,有人做工,他自己则是教小学的。 谁愿意端枪?可是不拿枪就活不下去,于是“逼上梁山”。 话说得带点调侃,可背后是不得不接受的命运。毛这一生,二十二年打仗,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度过的”,其中有自嘲,也有几分叹息。 打仗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1927年秋收起义,他带着部队转向井冈山,算是走出了一条生路。 但接连几次硬仗——土城、南雄——结果并不好,伤亡惨重,他自己也在检讨,敌情没看准,兵力分散,太过自信。 这些败仗没有压垮他,反而像是老师,逼他思考该怎么活下去。 他常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种笨办法,却让他一步步走出一条血路。 在井冈山,他喜欢拿笔记下战斗体会。后来整理成“十六字诀”,什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看似简单,却是拿命换来的心得。 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打仗也离不开书。 延安窑洞里,他在煤油灯下写《论持久战》,分析抗战必然长期化,列举数据,分阶段预言。 这篇文章一出来,不只共产党人学习,连白崇禧这样的国民党名将也认真读过,觉得有见地,还转荐给蒋介石。敌人借鉴对手的文章,这种事并不多见,足以说明分量。 战争在他眼里从来不是单纯的枪炮拼杀,而是政治的延伸。 1929年的古田会议,他让红军立下规矩:党指挥枪。 军队不能像旧军阀那样靠买卖人心来维系,而是要有政治灵魂。于是红军士兵读报、唱歌、开会,把士气和信念一点点铸进血肉。 这种军队,即使衣衫褴褛,也不会一触即溃。 后来到了抗战,他把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动员紧紧绑在一起。游击战不是单纯的战术,而是政治运作的方式——依靠群众,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毛泽东的机动之名,在“四渡赤水”打出来。 1935年,红军被数倍于己的敌军追击,他带着队伍在赤水河边来回穿梭,忽东忽西,像一条脱手的游鱼。敌军扑空,只能跟在后面疲于奔命。 这一仗后来被称作“神来之笔”,可若真要看细节,他是靠亲自上山勘察地形,靠几次失败留下的印象,才拼出这一步棋。 所谓“用兵如神”,更像是长期磨砺出的直觉。 到了1947年以后,战争已经进入大规模对决。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几百万部队的调度,需要的不是一两个将军的勇猛,而是全国动员的政治布局。 老乡推着小推车,挑着粮食,走在冰天雪地里为前线送补给。 这些场景很少出现在战争叙述中,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毛泽东坐镇延安或西柏坡,看地图,发电报,他脑子里想的不是一个战场,而是整个国家。 他把整个局面当作棋盘,能把敌人引到某个区域,也能调度后方把前线撑住。所谓“大兵团作战”,背后是政治整合的力量。 毛泽东并不讳言失败,长沙会战,土城溃败,他都承认是自己指挥不当。 他不怕说“错”,反而把错当作下一次的教材。与之相比,很多国民党将领习惯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毛的直率,倒显得格外冷静。 打败仗不可怕,怕的是不肯学习,这是他反复提醒别人的话。 在西方人眼里,他的军事才能同样有分量。 蒙哥马利访华时,与他谈笑,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肯尼迪要求美军研究他的游击战理论;尼克松后来评价他“善于利用时代机缘”。 甚至西点军校教材中,至今还有“人民战争”的章节。 对于敌人来说,他的游击战术既危险又难以破解,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晚年的毛泽东,依旧对战争岁月心心念念。 1976年初,他看电影《难忘的战斗》,当银幕上出现解放军进城的镜头时,这位老人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那是他生命中最鲜亮的时光,也是他用二十多年生命换来的成果。 他常常在夜里吟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声音里带着抑不住的激荡。战争带走了无数同伴,却也成就了他这一生最深的印记。 一个政治家,在枪林弹雨中打磨出军事家的外壳。 毛泽东的军事才干,从来不脱离政治。他的胜利不是单纯的战术胜利,而是政治智慧的延伸。他懂得利用群众、吸收教训、整合资源,把政治与战争绑在一起。 他的“用兵如神”,其实是政治与战争合流后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主席是杰出的军事家吗?个人认为,毛主席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军事成就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8-29 11:31:28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