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脱下长衫盖在了女尸身上并且将女尸挪到一旁安葬,谁知道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马铎是山西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靠死读书想翻身。明朝那会儿,科举可是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考试分三关:乡试、会试、殿试。马铎先在家乡考中举人,才有了进京的机会。1411年,他背上行囊,一路奔波去京城,准备参加会试和殿试。 那时候是永乐年间,社会还算太平,经济也不错,可穷人还是苦哈哈。马铎这种出身的,考不上功名就只能回家种地。他一路走来,估计心里既紧张又有盼头,毕竟殿试是皇帝亲自把关,能考上就是一步登天。 路上,他看到那具女尸,孤零零地晒在路边,没人管。明朝那会儿,路边死人其实不稀奇,战乱刚过去没多久,流民、灾民多得很。可马铎不一样,他没转身就走,而是停下来,脱下自己的长衫盖在尸体上,还找地方把她埋了。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搁当时,能做到这步的读书人可不多。 为啥他这么做?可能就是单纯的良心过不去。儒家讲究仁爱,马铎估计是读圣贤书读进心里去了,觉得人死为大,不能就这么不管。脱下长衫这举动也不简单,那年头一件衣服值不少钱,他一个穷书生,能舍得拿出来盖尸体,说明他真挺有恻隐之心的。 安葬完女尸,马铎没多停留,继续赶路。到了京城,他先参加会试,考中贡士,又进了殿试。殿试是科举最后一关,考的是真本事,题目多半是经史策问,考你学问深不深,见解高不高。马铎硬是凭实力考得不错,最后高中进士,被分到翰林院当编修。 翰林院是啥地方?那是明朝的顶级学术单位,干的活儿都是修史书、写诏令这种大事儿。能进那儿,说明马铎不是光会死读书,脑子还挺灵光。他后来在官场上也干得不错,据《明史》说,他为人清廉,政绩突出,老百姓都挺念他的好。 可这故事最邪乎的地方还在后头。传说马铎安葬女尸后,晚上做梦,梦见那女的灵魂来谢他,还说他会考中进士。这事儿后来传开了,大家都说是善有善报。这梦到底真假,没人说得清,史书也没明写。但明朝人信这个,觉得行善积德能改命,这种说法在民间特别吃香。 咱再想想,当时的社会风气啥样?永乐年间,朱棣刚迁都北京,全国上下都在使劲儿搞建设,可底层老百姓日子还是紧巴巴。科举是条窄路,每年进京赶考的成千上万,能考上的就那么几个。马铎能杀出重围,除了自己努力,运气也占了份儿。那梦要真是灵验,不少人会觉得是他埋尸积的德。 这故事听着挺玄乎,但细想也有道理。马铎的善举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个普通人凭良心干了点好事儿。可这点好事儿,偏偏就和他后来的成功连上了线。甭管那梦是真是假,它至少说明了当时人对因果报应的看重。 再说说科举那点事儿。明朝的考试可不简单,乡试三年一回,能考中举人就够厉害了。会试更狠,全国的举人挤到京城,考场里跟打仗似的。殿试就更不用说了,皇帝盯着,谁敢马虎?马铎一路过关斩将,靠的可不光是运气,他那学问和胆识肯定是过硬的。 不过话说回来,他为啥能这么顺?有人会说,这不就是那次善举的回报吗?儒家讲仁义,佛教道教也讲因果,马铎这事儿正好踩中了大家的信仰点。搁现在看,可能就是个心理作用,可搁当时,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天道酬善”。 马铎后来在翰林院干得挺好,参与编《永乐大典》,这可是明朝的文化大工程,留名青史的事儿。他从一个穷小子混到这地步,说没点特别的际遇还真不好解释。那具女尸、那个梦,成了他人生里抹不去的一笔。
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脱
吴仁朗说
2025-08-30 09:55:0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