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患者牙周炎咋办?基础治疗不停药,监测出血是重点 不少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在面对牙周治疗时常陷入两难:治疗怕出血,不治又加重炎症。研究表明,对于这类患者,基础牙周治疗并非禁区,而是可以安全进行的关键环节。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症,会导致牙龈出血、牙槽骨破坏,严重时甚至影响咀嚼和发音。抗凝患者本身血液凝固能力减弱,确实存在牙龈出血风险。但一项对68名抗凝患者的研究发现,即便在不停药的情况下,只要治疗规范,术后出血可控且无严重并发症,48小时内均可止血。 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在于监测“INR”指标。INR即国际标准化比值,是评估抗凝程度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当INR控制在0.8~1.2范围内时,治疗后出血率较低;超过2.5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接受治疗前务必检查INR,医生会据此判断是否适宜进行操作。 另外,牙周治疗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分阶段进行。术前漱口、超声洁治、局部冲洗、根面平整,每一步都有助于减少菌斑与炎症。即使出现短时出血,也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安全处理。无需贸然停药,反而能避免因停药引发的血栓风险。 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治疗同样安全,出血率与抗凝药物组相当,但需提醒患者术后多加注意局部反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抗凝患者不是不能治牙,而是需要更科学的方式开展治疗。医生要掌握好抗凝状态的评估标准,患者也应配合监测出血变化。治疗与安全并不矛盾,精准判断和全程监控,才是打破顾虑的关键。
抗凝患者牙周炎咋办?基础治疗不停药,监测出血是重点 不少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
疾冰预防说
2025-08-30 11:31:3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