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年羹尧知道自己将被问斩,暗中把怀孕的小妾,送给一位书生,并千叮万嘱:

养狗的一天 2025-08-30 18:02:36

1726年,年羹尧知道自己将被问斩,暗中把怀孕的小妾,送给一位书生,并千叮万嘱:你记住,孩子出生让他姓“生”。书生不解,然而年羹尧接下来的一句话让书生立刻答应,也让他知晓了皇家内部的秘密。 那天,杭州的天阴得很低,像是压着整座城。书生刚从茶馆出来,袖中还揣着一叠未中举的试卷,正盘算着晚饭是吃汤面还是干饭,忽然被两个黑衣人请进了一辆轿子,直奔西城。 一进门,他就认出了那人——年羹尧。 “你还记得我?”年羹尧声音低哑,却眼神清明,“当年你母亲病重,是我让人送了药过去。” 书生点头,那事他记得一辈子。 “今日我托你一事,你带走她。”年羹尧指了指屏风后那名身怀六甲的女子,“她怀了我的骨血。” 书生顿时愣住了,年羹尧却不容他多问,只说:“孩子生下后,姓‘生’。” 书生怔了几息,不懂,“为何不姓年?”,这时候,年羹尧盯着他,只说了一句:“姓‘生’,他才能活。” 这一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书生心里。那一刻他明白了,这不是托孤,这是在保命。年羹尧要让这孩子,从皇室的视线里消失。 时间倒回两年前,雍正刚即位,那时的年羹尧,权倾朝野,手握兵权,深得皇恩,连雍正的登基,都有他一半的功劳。 可问题来了,他太骄傲了,在一次酒宴上,他喝高了,说了句“若非我,谁坐得了那龙椅?”这话传到雍正耳中,皇帝脸色当场就变了。 之后的几个月,他的亲信一个个被调离,奏章开始被压,连原先的贴身侍卫也换了人。年羹尧心知不妙,被贬到杭州,表面是休养,实则软禁。 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但他更知道,清朝律法一旦问斩,妻妾发卖为奴,子孙诛连。他不怕死,可他不愿自己的血脉断在这场权斗里。 所以他开始筹划,他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亲族,那些曾与他同朝为官的人一个个都避之不及。最后,他想到了那个穷书生,一个他曾无意间救助过的青年。 清贫、无权、无势,但有恩可报,也未必不可靠。 第二天,小妾被送到了书生家,随行的还有箱子两口,打开一看,全是金银。再过半个月,书生带着她离开了杭州,一路南下,最终在江都安了家。 年羹尧临别前只交代了一件事:“既姓‘生’,就不能再踏进京城半步。” 江都这地方,水土丰美,姓生的人家也多,书生在那安了庄园,雇了丫鬟,伺候孕妇吃喝起居,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 没过多久,消息传来,年羹尧被赐死于府邸,官方说是病逝,民间却传得沸沸扬扬,说是“赐剑自尽”。 书生在院中设了香案,焚香三柱,连磕了九个响头,才起身。小妾听后哭得撕心裂肺,最后什么都没说,只一句:“他保了我们。”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五斤九两,嗓门极大,哭起来像打雷一样。 书生按嘱让他姓“生”,取名时特意查了书,“生”者,向上之意,也是“生机”之意。全村人都来喝了满月酒,谁也不知道这孩子的父亲,曾是朝中权臣。 孩子慢慢长大,读书极聪,性情温润,书生把他当亲儿子养。但有一点,他从小就告诉孩子:“你可以读书,但千万别去考科举。” 孩子不懂,书生只说:“我们家,不做官。” 多年后,这孩子娶了当地一位教书先生的女儿,在江都扎了根。没入朝堂,也没进权门,一辈子教书育人,生儿育女,过得安安稳稳。 直到他年老时,才从母亲口中听到一句话:“你父亲,曾是年羹尧。” 可那时候朝代早变,乾隆已登基,年羹尧的事,早成了旧史。孩子没说什么,只是抬头望着窗外,说了句:“爹早就说过,这辈子,咱不做官。” 那年年羹尧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可他没求活,没求荣,只求留下一根血脉。 不为复仇,不为荣耀,只为让这个孩子,好好活着。 他说:“姓‘生’,是年家最后的生机。” 这句话,书生记了一辈子。 信息来源:《清代年羹尧案再考:权力巅峰与政治清洗》

0 阅读:1514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