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3年,33岁的长孙皇后,照顾生病的李世民,手里竟紧紧的攥着一包毒药。后来,李世民痊愈,长孙皇后的身体却越来越差。直到临终前,她再次拿出了这包毒药。 长孙氏,公元601年出生在河南洛阳,家世显赫,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名将,母亲出自北齐皇室。她从小聪慧,熟读诗书,礼仪周全,八岁丧父后,与兄长长孙无忌被异母兄长赶出家门,幸得舅父高士廉收养。十三岁时,高士廉看中李世民的才干,把她嫁了过去。婚礼简朴,她穿着红裙,拜堂后便开始了与李世民相濡以沫的岁月。 李世民那时是唐国公次子,武德年间封秦王,忙着四处征战,平定割据势力,长孙氏就留在后方,管家务,带孩子。她不是光待在家里绣花,而是主动出击,帮丈夫稳住后院。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嫉妒李世民的战功,经常在李渊面前挑拨,说他功高震主。长孙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亲自跑去宫里,陪李渊聊天,送点他爱吃的点心,顺便拉拢后宫妃嫔,让她们帮着说好话。她这招软刀子,硬是让李渊对李世民的猜疑少了三分。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和王世充,把缴来的金银珠宝全分给了手下将士,图个士气高涨。结果李元吉抓着这事不放,跑到李渊面前告状,说李世民收买人心,图谋不轨。李渊一听,火冒三丈,差点要把李世民赶出长安。长孙氏坐不住了,拿出自己的嫁妆,各种金簪玉佩,分送给宫里的妃嫔,请她们帮忙吹吹枕边风。她还亲自去李渊那儿,低眉顺眼地赔不是,硬是把这事给摆平了,保住了李世民的地位。 到了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打响,长孙氏不再是幕后操盘,直接站到了前台。她换上轻便的衣裳,跟着李世民到秦王府,跟将士们一起吃酒壮行。她端着酒盏,挨个敬过去,眼神坚定,嗓音清亮,硬是把大家的血性给点燃了。这仗打赢后,李世民登基,她被封为皇后。可她当了皇后,照样低调,穿得简单,吃得清淡,还亲自教皇子们读书认字,拿竹简带着李治念《诗经》,一点没架子。 公元633年,李世民得了重病,史书说是哮喘,喘起来跟拉风箱似的,脸白得吓人,太医试了各种方子都没辙。长孙氏急得不行,整天守在床边,亲自喂药擦汗,忙得脚不沾地。她手里还老攥着一方丝帕,里面裹着一包毒药,用麻布包得严严实实。宫女无意中瞥见,吓得腿软,问她这是干啥,她只冷冷扔下一句,说要是李世民有个三长两短,她绝不一个人活。 她这不是说着玩的,每天喂药前,她都先尝一口,怕药有问题。晚上李世民喘得睡不着,她就守着,帮他揉胸口,盯着他的脸色,生怕错过一点变化。有回李世民昏睡,嘴里嘟囔着打仗的事,她听着,手里的药包攥得更紧了。太医后来改了药方,加上针灸,折腾了快一年,李世民的病总算稳住了,喘得没那么凶了,宫里上下都松了口气。可长孙氏忙活这一年,累得咳嗽不断,手泡药泡得发白,整个人瘦了一圈。她没喊过一声累,照样管着后宫,安排皇子念书,硬撑着不让李世民操心。 李世民病好后,长孙氏的身体却垮了。公元636年,她病得下不了床,躺在立政殿,气若游丝。宫女忙着煎药端水,她却没多少力气搭理。她让人把李世民叫来,手里又拿出了那包毒药,麻布都磨得发黄了。她把药包塞到李世民手里,断断续续地说,当年他病得要死要活,她就发誓要跟他一起走,这药留了三年,到底没用上。她还叮嘱李世民,别太宠外戚,免得像西汉吕后那样,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说完没多久,她就没了气息,年才三十六岁。 李世民伤心得不行,亲自写了墓志,封她为“文德皇后”,葬在昭陵。陵墓建得讲究,依山而建,周围松柏环绕,碑石上刻满了她的功德。他后来常一个人站在宫里的高台上,盯着昭陵的方向发呆。长孙氏走后,他没再立皇后,亲自带着李治和晋阳公主,把她留下的书卷摆在案头,批折子时偶尔翻翻,像是在怀念什么。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也去了,跟长孙氏合葬在昭陵,墓里放了他们生前用过的玉佩,摆在一块,像从没分开过。 长孙氏的儿子李治后来当了唐高宗,延续了贞观的繁荣。她的哥哥长孙无忌虽然位高权重,但没像吕后那样揽权乱政,算是遵了她的遗愿。她这一辈子,贤惠得让人挑不出毛病,又有胆有谋,帮李世民稳江山,保社稷。那包毒药,不光是她对李世民的深情,也是她性格里那股子狠劲的写照。她活得短,可留下的名声,千年后还让人敬佩。
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和众位大臣讨论治丧事宜。突然,一个男人泣不成声,悲伤的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