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放(1908年4月9日-1967年5月3日),原名于九公,又名于树屏、王文礼,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卓越的指挥员和组织者。他被誉为“东北的夏伯阳”,其自传体回忆录《牢门脱险记》广为流传。[祈祷][祈祷][祈祷]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聪颖,1924年考入黑龙江省立工业学校,后于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在清华期间,他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于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华大学党支部负责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于天放受党组织派遣,毅然放弃学业,返回东北组织抗日斗争。 他是“东北民众自卫军”的组建者之一,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随军学校教育长、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在抗联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他与李兆麟、冯仲云等同志一起坚持斗争。曾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第六支队政委、总指挥部军政特派员等职,指挥和参与了许多重要战斗。 1944年12月,因叛徒出卖,于天放在黑龙江省讷河县被日伪逮捕,关押在伪北安省警务厅监狱。他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1945年7月12日,他凭借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击毙日本看守,越狱脱险,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士气。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迅速投入到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斗争中,历任中长铁路护路军总监、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黑龙江省参议会议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国防事业的建设工作: · 曾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 · 1954年调任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大学前身之一)院长。 · 1958年任黑龙江大学校长,为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6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于天放遭受了严重的政治迫害和诬陷,被错误地批判和关押。1967年5月3日,于天放含冤逝世,终年59岁。 1982年9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肯定了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生”。 于天放是东北抗日联军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斗争经历和牢门脱险的传奇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非凡的智慧。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教育事业,为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于天放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黑龙江大学校园内立有他的铜像,其故居和事迹展览馆也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撰写的《牢门脱险记》详细记述了他被捕、受刑和越狱的经过,是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材。 #记录我的2025#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于天放(1908年4月9日-1967年5月3日),原名于九公,又名于树屏、王文礼
史迹奇闻号
2025-09-01 11:39: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