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亡明有他一份责任 辽东局势能坏成那个地步,孙承宗的战略绝对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当时王在晋提出来的方案是最正确的。 所谓辽东防线阻挡清军多年,和说王在晋方案清军拿下山海关,明朝就亡了。 这些很有迷惑性。 在广宁大败之前,明朝就在辽东投入了巨量的银子,这些银子很大部分落入将门,使得他们有财力影响舆论和政局。 王在晋的方案是不符合残存将门的利益的。但是孙承宗的方案才符合,孙承宗的方案有害大明,却有利于辽东那帮蛀虫。 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5评论】【8点赞】
黄鱼君
修城有油水,敌人攻过来就弃城,敌人破坏城池,然后收复又修,来来回回吞噬了国库大量钱财,最终都落到军阀私人腰包
博诺米 回复 09-06 10:52
只能说朝局糜烂了,任何方案都是错的
悼明 回复 09-05 23:29
幼稚
安自在
但凡按照孙承宗或者熊庭弼任何一个方略去坚持执行下去,辽东局势都不至于糜烂如此
人生难得几个秋 回复 09-22 12:38
督抚不和,怎么玩
用户10xxx01 回复 09-22 13:03
孙承宗的方略就算了吧,熊的方略最靠谱
卢沟
孙承宗知兵事?他只不过是给一个兵备道(四品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司令)家里当私人老师,最多就是和一些参将游击一些中低级军官唠唠家常,打听一些军队见闻而已,就美其名曰“知兵事”,他主导的宁锦防线拖垮了明朝财政,养肥了辽东军阀,后来的袁崇焕更是如此。王在晋主张坚壁清野,把人员物资全部撤回山海关里,对不对?看看后来皇太极五次入关,每次劫掠几十万青壮和牛羊浩浩荡荡回沈阳就知道王在晋做的对不对了
Long 回复 09-23 00:48
这才是根源!争论发生的时候孙承宗从来没到过辽东,不仅没当过高官就连正经部门的一把手都没当过,就是一个纯文官,对军事也就一知半解。而王在晋是负责辽东后勤多年的务实官僚,打嘴炮当然说不过那群文官!
用户10xxx64
王在晋的方案没有纵深,除非将九边都给修一遍
用户10xxx64 回复 09-22 10:11
九边处处都是漏洞,舍弃宁锦那就得大修九边,那可真的是万里长城了
Long 回复 用户10xxx64 09-23 00:49
说得有宁锦就能防得住似的,关宁军经常被清军包围,除了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心远地偏
指桑骂槐,没孙没袁,努尔哈赤直接统一了
空谷夜雨声
逗比写的逗比文章
174000g
根本原因是明朝对武人是用完即弃的态度,但又要依靠军队打仗。军队和朝廷不是一条心,当然互相算计。但是这样的军队是商人属性多点,没啥战斗力。
以父之名
如果不是内地流寇遍地,清军不可能从容入关
人生如梦 回复 09-05 12:19
确实反正不能两线作战
难得糊涂 回复 09-05 12:35
那你知道为啥有满地流寇吗,全都是活不下去的反抗流民
悼明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首先讲一下广宁的战略地位!广宁是辽东总兵官驻地,西接草原,东扼辽沈(辽阳、沈阳),南控宁锦。后金能发动己巳之变,广宁是先决条件。孙承宗的战略意图是筑城北进(大凌河),以窥广宁。所以后金不惜一切代价毁了大凌河城堡。当然,这一切要有财力支持。后来的历史己证明,后金完控广宁后,肆意经广宁、草原发动了五次对长城关墙的攻击,每次都得手---因为长城防线太长、太拉胯了。
用户10xxx64 回复 09-22 10:07
不筑城亡的更快,明军压根就没野战能力,王在晋的方案就是死守山海关,但大明不止有山海关,鞑子可以从宣府大同任意一处攻进去,宁锦防线就像一把刀抵在鞑子的老窝,鞑子跑的再远也不敢在外待着
Long 回复 用户10xxx64 09-23 00:52
要不是满清几次入关劫掠如入无人之境我就信了你的鬼话了!就关宁军还想当“一把刀”
用户10xxx35
半生学习朱由榔,从来不疯也不狂; 白马笑我与霞客,生死都从李晋王。
真假司机
辽东防线阻挡清军多年,和说王在晋方案清军拿下山海关,明朝就亡了。——后来的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哭着笑]
轻风春雨
不过怎么样,孤守锦州让明军成了添油送肉
斗战胜佛
感觉最核心的,是不管这个战略好坏,都变换太快了!换人太勤
一叶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非人力可以改变的。
用户74xxx40
一手财政,一手军队才是王道
Long
事实证明孙承宗的战略除了浪费明朝本就有限的财政预算之外屁用没有,所谓的宁锦防线不过是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把自己的人放到敌人随时能包围的突出部那里去,满清几次入关表面关宁军甚至连牵制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