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上奇特的一战:仗打了一半,突然发现情报有误,志愿军却大胜 “1951年5月16日23点45分,连长,我们面前的山头怎么多出来三个?”夜色深沉,雨线斜织,警戒兵的话在山谷间显得异常刺耳。 那个夜晚,本是第五次战役西线的寻常一幕。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二团三营八连奉令夺占鸡鸣山,为随后的纵深突击掀开缺口。鸡鸣山所处的是京畿道北部丘陵带,海拔不过三百多米,却卡住了交通脉络,一旦拿下,可直接威胁“联合国军”侧后,意义远非一座孤峰那么简单。 战斗前,营侦察排画出一张简易地形图:两个相连山头,主副阵地分明。信息看似确凿,八连根据它制订了“梯次冲击、逐峰推进”的夜袭方案。雨夜隐蔽,飞机无法出动,这对志愿军是难得的机会。连长于喜田在出发前只留下短短几句:“不准开灯,能爬就爬,开枪要狠。”战士们听得懂——夜战就图一个静、一个快。 23点整,全连借着山脚溪流的哗哗声摸近。雨水淋得军装贴背,反倒降低了摩擦声。一个小时后,于喜田率一、三排攀上第一山头,用匕首解决了哨兵,然后手榴弹与短点射同时爆开,整座山头像被闷雷掀翻,敌军大部还在睡袋里就失去了还手机会。 火力组立即把轻机枪架在山脊,枪口朝向第二山头,连成一道火网。副连长黄仁德见时机成熟,挥手让二排穿插,不到二十分钟,第二山头也归入我方。此时战士们都以为任务完成了大半,谁也没想到真正的难题才刚开始。 枪火照亮前方,一道道黑色剪影浮出轮廓——第三、第四、第五山头齐刷刷横在更高处,每个山头都有火光和钢盔反光。在场所有人脑海里只蹦出一个念头:情报错了。 无线电因雨水受损,只能依靠步话机。黄仁德气喘着跑来:“营里再核对过地形,鸡鸣山五个山头!我们拿的只是前哨。”山顶骤然安静,雨仍在下,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头。前有密集火点,后方援兵短时间赶不到,留守则被反包围,撤退等于交出已得阵地,八连陷入两难。 关键时刻,于喜田没开会,也没铺纸作图,只说了一句:“打到底,破几座算几座!”几名老兵相视,端起冲锋枪就往前摸。一个决定,把犹豫截断;一份胆识,让全连找到了方向。 第三山头守敌已被惊动,开始利用探照灯照射山坡。志愿军的对策很简单:踩着弹坑、贴着灌木往上挤,灯柱一扫,就地卧倒;灯柱一移,继续爬。战士赵国天只剩两颗手榴弹,他索性拉弦后捂在胸口,翻滚至敌机枪前才松手,爆炸瞬间机枪哑火,冲锋队趁隙冲了上去。山顶的交手不到十五分钟,但火力之猛足以让山腰温度骤升。 接下来的第四山头难度倍增。这里是敌人的联络指挥所,火炮、照明弹齐上。雨雾被照得惨白,山体岩石反射光线,几乎无暗区。八连改用“贴字形”散开,彼此保持十米,让敌人难以判别主攻方向。副连长黄仁德在左侧迂回,带十余人硬生生撕开缺口;于喜田趁机率主力突入。近战中,战士们掷出所有手榴弹,随后端枪肉搏,枪托、刺刀、甚至工兵铲轮番上,终于在零点四十分夺下第四山头。此时八连人数已缩至不足九十。 第五山头是主峰,也是防御最厚之处。敌军意识到志愿军意图,试图用迫击炮封堵山腰。然而山道狭窄,炮火更多落在自家斜面,爆炸掀起的泥土反倒为进攻者提供了烟障。有意思的是,敌人惧怕夜战更惧怕近身拼刺,往往宁可后撤也不敢贴近山体搜索,给了八连喘息的缝隙。 时间逼近凌晨两点,天色微灰。倘若拂晓前拿不下主峰,日机出动将使夜战优势瞬间蒸发。所有人明白这点,却没人再提“撤”字。于喜田把剩余七十余人分两路,约定山顶交汇。两侧同时攀爬,敌人被迫分兵,火力線被拉长,形成“以少制多”的错觉。 战至两点四十,东面突击组率先翻过山脊,与守军正面撞上。短促的喊声夹着爆炸,山巅火光映红半边天。西面黄仁德闻声急进,从侧翼插到敌纵深。三十分钟反复拉锯后,敌军信号弹骤然增多,显然已乱了阵脚。志愿军抓住窗口,再度突入,一名排长用半截爆破筒堵住仓库口,火焰立起,枪声渐弱。三点十五分,鸡鸣山主峰宣告易手,志愿军红旗插在最高点。 天边微亮时,各连队频频通报:通路打开,后续纵深攻击按时展开。八连的战果不仅是夺峰,更为整条攻击轴线扫清障碍。这场本可能因情报失误而夭折的小规模夜袭,就这样演变成扭转局面的关键胜利。 战后统计,八连歼敌二百余,俘虏三十余,缴获迫击炮五门、机枪十二挺。连长于喜田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一等功随之而来。团首长评价这支部队“在错综复杂的夜战中坚持自主判断,战术灵活,行动果敢,为灵活用兵树立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范例后来被译成外军教材,标题竟是“怎样应对情报失真”。敌手口中不乏佩服:对手能在危急关头迅速重建态势认知,还能持续进攻,这才真正可怕。
抗战中,日军重兵包围大清河,聂荣臻急设前指应对。不料,前指司令朱占魁却不在乎:“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