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李达被开除党籍,他病重时给毛主席写信:请救我一命。 1966年7月的武汉,长江两岸正传颂着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消息。73岁的毛泽东用75分钟游完30华里的壮举,让整座城市沉浸在革命激情中。 而就在这欢腾的背景下,武汉大学校园内,76岁的校长李达正经历着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这位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会想到,几天后他会写下一封救命信,而这封信背后藏着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的挣扎。 李达与毛泽东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1921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达参与了党的一大筹备工作,后来还担任过中央局宣传主任。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著作,为党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滋养。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成为学界公认的“理论界的鲁迅”。 这样一位为党和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老革命家,却在1966年夏天陷入了绝境。 7月16日,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消息传遍武汉三镇,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人们谈论着领袖的健康体魄,传颂着“到大江大河中去锻炼”的号召。 而此时的李达已经被批斗多日,身体日渐衰弱。有人劝他去找正在武汉的毛主席诉说冤情,毕竟两人有过长期的革命情谊。 但李达摇了摇头,说出了那句令人心酸的话:“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好去找,去找他,他也不会见我的。” 这种无奈背后,是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清醒认知,也是一位老党员的自尊心在作祟。 就在同一天,中共湖北省委作出了《关于开除混入党内的地主分子李达党籍的决定》,这个决定彻底击垮了这位老人。 7月19日下午,李达的血压和尿糖都升到了危险值。看守他的刘某劝他坦白认罪,低头求饶,但李达用近乎决绝的语气回应:“我过不了这一关,快死了,斗死算了。我顾不得别人了,死了拉倒,后代也不管啦!” 这番话里没有求饶,只有对命运的抗争和绝望。在生命垂危之际,李达还是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那句“请救我一命”,成为他留在世间最后的呼喊。 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求救,更折射出特殊年代里,知识分子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助与坚守。 李达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不少像李达这样的老革命家、知识分子受到冲击。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却在一夜之间成为批斗对象。 李达作为理论界的权威,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却被歪曲为“修正主义”。这种对知识和人才的摧残,给国家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回顾李达的一生,他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真理。 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大革命失败后,李达虽然脱离了党组织,但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工作。 1949年重新入党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论教育事业中。这样一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的理论家,却被贴上“地主分子”的标签开除党籍,这本身就是历史的悲哀。 李达给毛主席的信最终有没有送到,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历史资料来看,这位为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革命家,在写下这封信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直到1979年,党中央才为李达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党籍和名誉。历史最终还给了李达公正,但那段艰难岁月里的挣扎与坚守,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如今回望1966年那个夏天,毛主席畅游长江的豪迈与李达求救信的悲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共同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画面。 李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革命激情,更需要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能让无辜者承受不该有的苦难,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真理和正义奋斗的人们,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1966年,李达被开除党籍,他病重时给毛主席写信:请救我一命。 1966年7
波览历史
2025-09-02 01:37: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