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巴菲特宣布退休,而他的一则大胆预言,引发全球轰动!他说:“20年或50年后,日本和美国都将更强大!”那么中国呢? 巴菲特对美国的信心,早已刻进他的投资基因。2023年,当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时,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却逆势增持美国银行股,仅这一笔操作就带来超200亿美元浮盈。 支撑这种判断的,是美国经济独有的“创新-资本”双螺旋结构:硅谷的科技巨头每年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华尔街的资本则像精准的手术刀,将实验室里的突破转化为万亿市值。 2024年,英伟达凭借AI芯片独占全球90%市场,微软、亚马逊宣布投入20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国经济持续领跑的底气。 即便面对36万亿美元国债和政治撕裂的困境,巴菲特仍坚信“这个国家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就像他经历过的大萧条、石油危机和互联网泡沫,每次危机最终都成为美国经济的“压力测试”。 日本则是巴菲特押注的另一匹“黑马”。2020年,当全球投资者因日元贬值对日本避之不及时,他却以1200日元均价买入五大商社股票。 如今这些被市场低估的“百年老店”已让他浮盈超百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掌控着全球1/5的粮食贸易和30%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链。 2024年,当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越日本时,丰田却悄悄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万亿日元,计划2026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这种“慢半拍却后劲足”的特质,让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直言:“日本企业的超长期合作文化,是华尔街学不来的护城河。” 但当镜头转向东方,巴菲特的态度却变得微妙。2023年,他开始减持比亚迪股票,这一动作与伯克希尔在亚洲投资组合中保留大量中国资产形成微妙对比。 这种谨慎背后,是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美国联合盟友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和南海的常态化演练,让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情绪如履薄冰。 巴菲特的预言本质上是场“确定性博弈”。他押注美国,是因为相信硅谷的创新引擎不会熄火;看好日本,是看中其全球资源网络的稳定性;而对中国保持谨慎,则是规避短期地缘风险的本能。 但历史总在证明,真正的强国从不是靠预言定义的。当德国《经济周刊》惊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时,当麦肯锡预测2030年AI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3万亿美元、中国占大头时,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突破5万亿美元时,这个世界或许正在见证另一种可能——一个不依赖预言、却用行动重塑格局的大国崛起。 巴菲特退休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但真正的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里:当你在深圳湾科技园看到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遇见操着各国语言的采购商,在成都街头扫码骑上共享单车时,是否感受到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质变?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你更相信巴菲特的预言,还是相信身边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林毅夫在今年4月时曾发出警告!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
【6评论】【8点赞】
用户10xxx07
警惕此文为不怀好意的犹太资本所写。
股侠
巴菲特是犹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