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军区副司令黄骅正开会,冯冠奎却突然闯进,冲着黄烨开枪,当其他人准备反抗时,冯冠奎再次开枪,会议室内的11人纷纷倒下...... 1943年,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年仅三十多岁的黄骅倒在了血泊中,他十七岁参军,凭借勇猛果敢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迅速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备受尊敬的领导者。
特别是在三个月前的旧城大捷中,他胆大心细,仅凭六人就成功拔除日军据点,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智慧,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战士们的信赖和拥护。 而军区司令员邢仁甫,他虽然出身军事家庭,可却做尽坏事,他不与战士们同住,反而在海岛上的望子岛为自己修建豪华住所,偷偷藏匿大量金银财宝。 黄骅的到来让邢仁甫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心里对黄烨十分不满,真正让刑仁甫恼火的是,上级组织让他去延安抗大学习。在外人看来,这分明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和培养,可是他却认定这是黄骅在背后操作的,想要在他离开后彻底掌控部队,于是,罪恶的杀机在他心头疯长。 邢仁甫将他的阴谋告知了少数亲信,这些人非但没有劝阻,反而煽风点火,进一步坚定了邢仁甫除掉黄骅的决心。他们决定在月底一次重要会议上动手,由邢仁甫最信任的手枪队队长冯冠奎执行刺杀,事后则嫁祸给日军。 刺杀当天,雨下的特别大,黄骅对此毫不知情,他如同往常一样,在司令部会议室里伏案工作,研究作战地图。为了这场仗,他已经连续三个晚上熬夜,警卫员端来的夜宵还是一碗简单的煮黄豆。 就在他全神贯注之际,木门被推开,冯冠奎浑身湿透地闯了进来,腰间别着两把手枪,水不停往下流。黄骅诧异,递过黄豆碗询问他怎么回事,却发现冯冠奎眼神闪躲,言语支吾,房间里周云峰按照计划突然起身,他的身体恰好挡住了黄骅看向门口的视线。
“砰!”一声,冯冠奎拔枪射击,身经百战的黄骅甚至没能拔出腰间的手枪,便重重倒在了那张他浴血奋战的作战地图上。
接着,冯冠奎迅速将枪口扫向屋内的其他人,整个过程残酷而迅速,前后不过两分钟。等听到动静的外围警卫冲进房间时,包括黄骅在内的七名同志当场牺牲,四人重伤。 黄骅烈士的右手依然保持着紧握手枪的姿势,左手则死死地攥着半张作战图,上面画着他未能实现的战术构想。这是十四年抗战以来,革命根据地内部发生的最为血腥和令人心痛的屠杀,共造成了十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血案发生后,邢仁甫第一时间装出痛心疾首的样子,不仅下发通缉令要抓捕冯冠奎,更在黄骅葬礼上哭天抹泪,试图洗脱嫌疑,周云峰则趁着混乱溜走,尽管周云峰很快就被逮捕,但他嘴很硬,始终没吐出邢仁甫。 可是,部队内部的战士们都知道,冯冠奎能带着武器轻松通过层层岗哨闯入司令部,这没有邢仁甫的默许和帮助,根本不可能。更可疑的是,案发当晚,邢仁甫竟然派出一艘船接应冯冠奎逃跑,船上还装着成箱的黄金和鸦片。 延安对此案高度重视,带领工作组连夜赶到冀鲁边区,迅速展开调查,仅仅三天,工作组就锁定冯冠奎是直接凶手。 关键的突破口,来自邢仁甫的另一位亲信冯鼎平,邢仁甫眼看纸包不住火,又害怕被查出更多问题,竟然策划了更为疯狂的叛逃计划。 他试图拉拢冯鼎平,冯鼎平虽是邢仁甫的亲信,但他还有良心,面对邢仁甫的卖国行径,最终选择了大义灭亲,向组织揭发了邢仁甫的全部阴谋和证据,见自己的滔天罪行被彻底暴露,邢仁甫再无退路。 然而,还有一名主犯潘特,案发后便下落不明。直到1950年的一天,萧华在从人群中找到了这个消失已久的潘特,潘特当场被捕,这么多年,终于将上海黄烨的凶手全部抓住。 这座以英雄命名的城市,至今仍在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铭记着黄骅的忠诚与牺牲,也警示着人们革命队伍中绝不容许个人私欲和腐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