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钟伟被人装进麻袋,丢进江水中,他拼命挣扎,才挣脱麻袋上了岸,上岸后,

优优谈过去 2025-09-02 10:38:13

1967年,钟伟被人装进麻袋,丢进江水中,他拼命挣扎,才挣脱麻袋上了岸,上岸后,他打了一个电话:“我是钟伟,现在还活着,来抓我啊!”[凝视] 1955年授衔时,钟伟只得了个少将军衔,但他的名声在军中响当当,这位湖南平江走出的农家子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原则和风骨。 钟伟1911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8年,17岁的他听说彭德怀、滕代远在平江组织起义,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从红军到新四军再到解放军,钟伟一路摸爬滚打,红军时期他从普通战士干到连指导员,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多次重要战斗,抗战爆发后,他调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团长,在苏北平原与日军作战。 真正让钟伟名声大噪的是解放战争,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时,他的部队以“猛打、猛冲、猛追”闻名军中。 1947年3月的靠山屯战斗成为钟伟的经典之战,当时上级命令部队东进,但钟伟三次违抗命令,坚持要打眼前这一仗,他认为敌人露出破绽,错过这个机会就可惜了。 结果这一仗不仅打赢了,还带动了整个战局的转机,东北军区司令部专门表彰,称第五师是“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 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钟伟的五师再次担任主攻,面对敌人坚固的防线,他亲自到前沿观察地形,制定了详细的攻击方案,最终成功突破。 1949年解放军打到长沙,钟伟与分离二十年的长子重逢,儿子希望父亲能帮忙在长沙安排个工作,钟伟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我看你就是个种田的汉子,回去吧。” 长子钟赉良只好回到平江老家务农,这一辈子再没离开过土地,后来有人问钟伟会不会后悔,他说:“规矩就是规矩,当官的如果都给自己家人开后门,这个党还能要吗?” 对孙女他同样如此,孙女大学毕业想让爷爷帮忙在北京找工作,钟伟坚决拒绝:“要回去自己考,走后门是无耻的。我最恨腐败分子。” 送孙女走时,这位铁血将军忍不住流泪,但原则从未动摇,他一生没有为任何子女亲戚在工作上开过绿灯。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对家乡亲属的态度,老家堂弟偷牛被判刑五年,县里来信询问他的意见,钟伟直接回电话:“我当然有意见,改判七年,我看谁敢说情。” 县里干部都傻了,没见过这样的“关照”方式,但钟伟认为,正因为是亲戚,更不能姑息,否则别人会说共产党的干部偏护家人。 1959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钟伟为彭德怀、黄克诚等人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撤职转业到安徽任农业厅副厅长。 即使遭遇这样的变故,钟伟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农业厅工作期间,他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研究农业技术,从不摆官架子。 文革期间钟伟受到冲击,但他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说过违心话,有人劝他识时务,他回答:“做人要有底线,这条底线就是良心。” 1984年6月24日,钟伟在北京去世,他留下的遗嘱让所有人动容:“我死后不必补发什么薪金,因为儿子们都能生活了;我的电视机和冰箱作为党费上交;不要举行追悼会,把我的骨灰撒在平江天岳书院,我们起义的地方。” 这位从湖南山区走出的将军,最终选择魂归故土,回到革命开始的地方。 钟伟的一生充满了选择的艰难,在亲情与原则之间,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在明哲保身与仗义执言之间,他总是选择了后者。 很多人不理解,身居高位为什么不给家人一点“便利”?但钟伾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和权力,而是清白的良心和坚定的信念。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钟伟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革命军人的品格。 今天我们回看这位“三猛”将军的人生,不禁要问: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我们还能像钟伟那样坚守原则吗?当亲情与原则发生冲突时,你会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讨论这位传奇将军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