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战乱年代,一个12岁的小红军张金龙被马家军抓获,枪口已对准他的胸膛。谁能想到,这瘦弱的少年临危不乱,竟喊出一句让全场愣住的话:“用刀杀我吧,留颗子弹打日本人!” 1936年,那是中国历史上兵荒马乱的一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踩进东北,九一八事变过去五年,全国上下人心惶惶。红军长征刚到西北,甘肃山区的仗打得正激烈。张金龙,一个12岁的湖北红安县农村娃,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小时候,他听逃难的老乡说起日军烧村子、杀人的惨事,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1935年,红军路过湖北,宣传抗日救国,他一咬牙,背着个破布包,翻山越岭去找队伍。到了红军驻地,他个子还没枪高,却梗着脖子说要打鬼子,指挥员看他眼神倔强,就收下了他。 张金龙加入红军后,年纪虽小,但干劲不小。部队里,他跟着老兵学打枪、学隐蔽,晚上还借着火光练拆枪,手指头都磨出了茧。白天,他帮着挑水劈柴,啥脏活累活都抢着干。1936年秋天,红军在甘肃山区跟敌人交战,张金龙负责运弹药。战斗中,他左腿中了流弹,血流了一地,但他硬是拖着腿把弹药送到了前线。后来撤退时,他因为腿伤走不快,掉队了,昏倒在山脚下。 一个打猎的山民发现了他,看他肩上有红军标志,二话不说把他背回了家。那是个破木屋,山民一家给他包扎伤口,还煮了碗玉米粥给他喝。张金龙感动得不行,跟这家人处得像亲人一样。可没几天,马家军就找上门了。马家军是西北军阀马步芳的部队,纪律差得很,欺压老百姓是家常便饭。他们接到举报,说山里有红军,带着枪马就冲进了村子,把山民一家揍了一顿。 张金龙听见外头山民被打的声音,心想不能连累人家。他拖着伤腿走出去,站到马家军面前,说自己就是红军。那领头的军官长得五大三粗,腰里别着手枪,看他一个小屁孩,嗤之以鼻,让士兵举枪准备崩了他。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张金龙喊了句:“用刀杀我,别开枪,留颗子弹打日本鬼子!”这话一出,现场全静了。马家军的兵大多是西北汉子,家里也受过日军祸害,听到这话,脸色都变了。军官愣了半晌,估计也觉得这小子有点意思,最后扔下几块银元,带人走了。 其实1936年那会儿,抗日的情绪在全国都高涨,连马家军这种军阀部队也没法完全无视。张金龙那句话戳中了他们的软肋,既显出他一个小红军的骨气,又让他们觉得开枪杀他有点不值当。毕竟,子弹留着打日本人,听着比打个小孩更“有理”。他靠这股机灵劲儿和胆量,捡回了一条命。 之后,张金龙养好伤,又跋山涉水找到了红军大队。他的故事在部队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这小子了不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张金龙跟着上了前线。他打过平型关战役,运过弹药,还参加过百团大战,每次都冲在前头。腿伤没完全好,他也没喊过疼。1945年,日本投降,他又投身解放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有他的身影。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站在北京街头看开国大典,胸口挂着勋章,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退伍后,张金龙回了红安县老家。那时候农村还穷,他不甘心守着穷日子,带着乡亲们修水渠、开荒地,硬是把日子过得有点起色。晚年,他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说起枪林弹雨的日子,眼睛还跟年轻时一样亮。他活到80岁左右,走的时候很安详,留下的故事成了家乡的传说。 张金龙这辈子,靠的不光是运气,更是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从12岁面对枪口,到后来打鬼子、解放全国,他用行动证明了勇气和智慧能干啥大事。那年代,很多人跟他一样,用命拼出了今天的和平。
1936年,战乱年代,一个12岁的小红军张金龙被马家军抓获,枪口已对准他的胸膛。
吴仁朗说
2025-09-05 09:21:41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