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战,别以为手里有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

士气沉沉 2025-09-05 10:45:01

[微风]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战,别以为手里有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俄罗斯和中国不会只做政治回应,她强调中俄伙伴关系不针对任何国家,但面临侵略,肯定会联合起来采取实际行动,这话从俄罗斯经验来看,意思是光靠装备不行,还得有实际的反制。 扎哈罗娃站在莫斯科外交部蓝厅的讲台前,眼神锐利地扫过记者席。当被问及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时,她嘴角勾起一丝冷笑:“某些国家总以为航母和导弹是万能的护身符。”这句话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台下记者的笔尖瞬间在笔记本上划出密集的沙沙声。 她声音突然拔高:“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威慑力从来不是仓库里的钢铁,而是敢于使用的决心。” 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上个月,中俄海军舰队刚刚结束在日本海的联合演习,钢铁巨兽们在波涛中划出整齐的航迹。演习期间,几架不明国籍的侦察机总在云层边缘盘旋,中国海军134舰的广播里传来冷静的警告:“这里是中国海军,我们正在该区域正常航行,符合国际法。” 无线电波里透出的从容,比任何导弹发射车都更有说服力。这种日常化的联合行动,早已成为两国军事协作的常态,从日本海到鄂霍次克海,再到太平洋深处,第五次联合巡航的航迹像根无形的链条,把两国的战略利益牢牢铆在一起。 莫斯科的智库圈子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普京每次访华都会带回比军事合同更重要的东西。这位去过中国24次的俄罗斯总统,去年在北京签署的2000亿美元投资协议里,藏着比核潜艇更深的战略默契。 当西方记者追问这些项目何时落地时,普京只是晃了晃手中的文件:“所有项目都会落实,就像西伯利亚的冻土终将融化。”这种经济纽带编织的安全网,比任何军事同盟都更难被撕裂。 扎哈罗娃的记者会结束后,外交部走廊里飘来中文的问候声。她转身看见一群俄罗斯侨胞子女,立刻切换成流利的中文:“祝你们在中国学习顺利。”这些孩子课本里的汉字,和两国联合研发的发动机图纸一样,都是战略协作的毛细血管。 去年教育交流项目送出的三千名留学生,此刻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里调试设备,他们的导师桌上摆着中俄双语的技术手册——这种人文渗透的深度,让导弹射程的数字显得苍白。 克里姆林宫的灯光下,绍伊古翻看着最新的军事合作报告。作为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他比谁都清楚那些“全方位发展”的军事合作意味着什么。 从北极航道联合巡逻到太空技术共享,两国军队的磨合已经进入肌肉记忆层面。当记者问及核潜艇合作传闻时,他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战略伙伴的默契,不需要写在纸上。”这种心照不宣的协作,让太平洋西岸的某些军事基地彻夜难眠。 扎哈罗娃走出外交部大楼时,暮色中的莫斯科河泛着金属光泽。她想起上周在金砖国家会议上的发言,俄中合作给这个机制注入的活力,连西方媒体都不得不承认。 那些关于“不针对第三方”的声明,与其说是外交辞令,不如说是给某些国家的心理按摩——毕竟当两国的战略轰炸机在白令海峡相遇时,任何第三方都该掂量掂量自己的位置。 北京的秋天,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纪念活动新闻中心被问及中俄关系。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口号。”这句话和扎哈罗娃的警告形成奇妙的呼应,就像太平洋上空那些交织的雷达信号,无声地宣告着:新时代的战略平衡,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武力炫耀,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协作网络。

0 阅读:2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