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5年的一个春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接到一个特殊的请示报告。
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周而复,提出要参观靖国神社。
这个请求让使馆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但考虑到周而复作为知名作家的特殊身份和创作需要,最终未予明确反对。
三天后,周而复站在了靖国神社门前。
这位71岁的老人面色凝重,目光如炬。
他仔细观看每一个展品,时而驻足沉思,时而快速记录。
随行人员注意到,他的手指因用力握着笔而微微发白。
在参观过程中,他始终紧抿双唇,仿佛在压抑内心的怒火。
当他看到那些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犯名字时,眉头紧锁,手中的笔记本被捏得微微发皱。
周而复的日本之行原本十分顺利。
他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书法展引起日本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在访问的最后几天,应日本泛亚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夫妇的邀请,代表团进行顺访。
这对日本夫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为中日友好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交谈中,周而复透露正在创作一部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
为了更真实地描绘历史,他希望能实地了解与二战相关的场所。
这个请求得到了日方的理解和支持。理事长夫妇亲自陪同参观,并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
然而,周而复没有想到,这个出于创作需要的参观行为,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回国后不久,有关他"参拜"靖国神社的传言就开始流传。
这些传言添油加醋,甚至说他"在神社前鞠躬致敬"。
1986年3月,一纸处分决定结束了周而复44年的党籍。
面对这个结果,周而复既震惊又委屈。
他想起自己走过的革命历程:
1938年奔赴延安,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周旋,亲眼目睹战友牺牲;
想起自己用笔杆子为抗战呐喊的日日夜夜。
如今,却因为一次出于创作需要的参观而被扣上"丧失国格"的帽子。
此后的16年里,周而复没有放弃申诉。
他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当时已向使馆报告,且参观纯粹是为了创作。
然而,每一次申诉都石沉大海。
直到1999年,某杂志发表文章将他与巨贪相提并论,周而复终于忍无可忍,以86岁高龄将杂志社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周而复情绪激动但条理清晰。
他拿出当年大使馆的回复文件,展示创作《长城万里图》的手稿和资料,证明参观的纯粹性。
他说:
"我一生都在为党和国家工作,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怎么可能做出有损国格的事情?"
这场官司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经过重新调查,2002年9月18日,中纪委终于下达文件,将处分改为"留党察看一年"。
虽然没能完全恢复原状,但总算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名誉。
得到平反消息的那天,周而复独自在书房坐了很久。
书桌上放着《长城万里图》的手稿,这部六卷本巨著已经完成。
他看着手稿,喃喃自语:
"终于可以安心了。"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在这位老人花白的头发上。
2004年1月,90岁的周而复在北京病逝。
新华社在讣告中给予他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历史最终给了这位老革命家一个公正的评价。
周而复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评价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事情都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一个人的清白,最终要靠事实和时间来证明。
他的坚持和勇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信源:(中国作家网——周而复:文学长路上的不倦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