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4年,钱老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

芸霄记史 2025-09-05 19:34:19

[微风]1964年,钱老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往火箭里加燃料,就在这时,一位年轻人突然站了出来,认真地说:“其实,把火箭里600公斤的燃料卸下来,就能打到目标。”这一下,现场所有人都愣住了,只有钱老开始认真思考这个提议。   那是在戈壁滩酷热的夏季,东风二号导弹的试验一次次受挫,本该飞越千里,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达不到设计射程。   发射场上的人们急得团团转,几乎所有人都认定问题在于推力不足,燃料装得不够。   于是,工程师们想尽办法给燃料箱“加餐”,企图硬生生塞进更多推进剂。   可是,他们没料到,现实并不像开汽车那样简单,高温让地面烤得冒烟,酒精和液氧燃料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不易察觉的变化,温度升高,燃料膨胀、密度下降,看似“满箱”,其实有效质量减少了,燃烧效率也被破坏。   更糟的是,膨胀后的燃料还增加了重量,让导弹更沉,推重比更差。这些细节,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那个提出“卸600公斤”的年轻人,就是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王永志。   他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关起门来,把现场温度、燃料密度变化、空气阻力等因素全都算了个底朝天。   几天后,他的建议依旧明确而坚定:别加燃料,反而要卸掉600公斤。   资历深的工程师们听了直摇头:燃料少了还能飞得更远?不可能!   面对质疑,王永志没有争辩,而是把厚厚一摞计算稿摆在钱学森面前。   他解释称减重不仅能提高推重比,还能让燃烧配比接近最佳状态,导弹轻了,上天后克服阻力的能力也会更好,几项改进叠加起来,飞得更远是必然的结果。   钱学森仔细推演了每一步计算,看出了其中的科学逻辑。经过反复权衡,他果断拍板,按这个方案试一次。   那天,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那个“瘦身”后的导弹喷着烈焰冲天而起。   飞控大厅里,目光紧盯数据曲线,直到传来命中目标的消息,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整个大厅沸腾了。   这次试验不仅解决了东风二号的顽疾,也让大家第一次意识到:在科研中,有时勇敢做一次“减法”,比盲目地加码更能破局。   这场胜利让王永志一战成名,他用缜密的推算和逆向思维赢得了钱学森的认可,从那以后,“有理有据的减法”成了他做事的信条。   多年后,他主导了神舟飞船的设计与研发,把这种精准计算和优化理念贯彻到底,攻克了无数难关,让中国人真正踏上了太空。   回头看,当年卸下的那600公斤燃料,不只是导弹上的一次调整,更像是一记敲醒人心的警钟:思维的惯性比技术难题更可怕。   如果一味“加法”,可能反而让自己被负担压垮;适时地舍弃,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许多人遇到问题,总想着增加投入、扩充资源,结果被自己加的“重量”拖慢了脚步。   真正高明的人,会先看清什么才是关键,然后果断砍掉那些只耗费精力的部分,把时间和能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一两件事上。   这样做出来的成果,往往比“多而乱”要好得多。   那次在戈壁滩的“减法”,让一枚导弹飞得更远,也让一代航天人学会了科学的勇气,不只是冲在最前,更是在认清真相后,敢于走逆向的那一步。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04年03月04日 ——神舟飞船总师王永志:“伯乐”钱学森指导我一生】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