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讲述的还是以朱明王朝兴亡为主线、以帝王将相为叙事重点,将历史进程归于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品德,评价大臣、将相还是传统的忠奸二元论。将明朝的兴亡归于必然循环,强调贤明与昏庸、政治清明与腐败的对立。这些都是传统史观,出自正统史料,大的框架尊重史实,细节进行了文学加工。
这本书并没有以现代人应有的视角看待历史,还是以明朝官方的角度去判断忠奸善恶,对于农民起义也持复杂态度。并没有系统分析明朝祖制僵化、财政崩溃等系统性问题。它的成功之处,是抓住了网络爽文的要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朱家历代皇帝作为大男主讲故事,让读者代入皇权视角看问题。
即然是大男主,那就不能揭露明朝后期国家治理无能、官僚贪污腐败、饥民饿脬遍野这些事情。如果写了大男主们其实是一群害民的吸血集团CEO,那还有人看下去吗?
当读者们为‘君王死社稷”的崇祯帝扼腕叹息时,可能内心里为他一百个不甘:最苦命的CEO,却没有人去想当时“赈灾款被漂没、藩王占田三分之一、粮价狂涨40倍”“百姓易子而食”。其实是完全无视平民的苦难。
大明到底有啥值得留恋的呢?即使中原小冰河大旱,粮食绝收,百姓饿脬遍野,朝廷照样照样加派三饷。想要读书翻身?明中期嘉靖后科举就被官宦子弟垄断了,平民中举跟中彩票差不多。想要经商致富?从万历起,矿税、太监、皇店三重抽血,普通商人根本无利。想当兵晋升?明后期军队吃空饷占一半。
留恋大明的,就是传统的“天命观”,方孝孺、于谦、海瑞这些士大夫拼命去捍卫朱家合法性,而不是赤贫的农民。最后读者为上吊的崇祯掬一把泪时,却没想到改朝换代买单的,又是底层百姓,明清换代,国家减少一半人口,而明朝大臣投降清朝的将近一半,殉国者不到十分之一。
这些无人在意的历史在拷问,为什么明亡300多年了,依然有那么多人还在为朱明唱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