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征服越南20年,移民30万,明军撤退后这些人怎么样了? 600多年前,明朝最能折腾的皇帝——永乐大帝朱棣。 这位爷,派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一生都在搞大事情。他对南边的邻居安南,也动了心思。当然,官方的说法冠冕堂皇,说是安南的胡朝篡了陈朝的位,还杀了明朝的使者,咱们是“替天行道”,去恢复陈朝的统治。 但这只是面子上的话。里子是啥?第一,朱棣想恢复汉唐时期的版图,把交趾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第二,也是最实际的,红河三角洲那片地方,太肥了!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简直是翻版的珠三角,对一个农业帝国来说,诱惑力满分。 于是,1406年,明朝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当时的明军装备了大量火器,叫“神机铳”,越南人引以为傲的大象军团,在火器面前根本不够看。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胡朝灭亡,明朝成功地在越南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安南属明”时期正式开始。 光占领还不行,得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自己人”。朱棣的办法,简单粗暴,但很有效:移民。 在之后的二十年里,明朝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两广地区,也就是广东、广西,陆陆续续迁了大约30万汉人进入越南的红河三角洲。这可不是一小撮人,在当时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手笔。 这些人里,有随军的家属,有被派去屯垦的农民,有手艺人,有商人,还有各级官吏。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这片新土地上扎下根来,传播汉人的文化、技术和生活方式。说白了,这是一场国家級别的汉化政策,目的就是彻底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和文化认同,让这片土地永久地姓“明”。 可以想象,这30万先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拖家带口,跨过山和大海,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建房、开荒、修路、办学,试图把这里打造成第二个故乡。一时间,交趾地区的城市里,汉语成了官方语言,儒家经典成了必修课,甚至连服饰、建筑都在向中原看齐。 然而,帝国美好的蓝图,却被现实撕得粉碎。 明朝的统治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低估了当地人的反抗意志。越南虽然在文化上深受中华影响,但从五代十国独立出去后,已经有了几百年的独立国家历史,民族意识早就形成了。在他们眼里,明朝军队不是“王师”,而是侵略者。 于是,反抗的烽火,几乎就没停过。 一个叫黎利的越南地方豪强,成了所有反抗者的领袖。他玩起了游击战,在山林里跟明军兜圈子,让装备精良的明军疲于奔命。越南北部的地形,山高林密,瘴气弥漫,对后勤补给线超长的明军来说,简直是噩梦。 维持十几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作战,粮草、军饷、武器,每天都是天文数字。这些物资要从遥远的内地,翻山越岭运过来,成本高得吓人。更要命的是,明朝当时的主要战略重心在北方,蒙古的鞑靼、瓦剌部落才是心腹大患。朱棣自己就五次亲征漠北,国家资源大部分都砸在了北边。 南边这个泥潭,越陷越深,成了帝国一个不断失血的伤口。 到了1427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明朝派出的十万援军,在柳升的带领下,中了黎利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就是著名的柳升之败。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大家终于明白,这块地,守不住了。 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是个务实的皇帝。他算了一笔账,觉得为了这么一块“飞地”而耗尽国力,实在不值当。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撤军。 1427年底,驻守了20年的明军,开始仓皇北撤。 那30万移民,怎么样了? 当帝国的军队和官员如潮水般退去后,这几十万被留在异国他乡的汉人,瞬间从“统治者”变成了手无寸铁的羔羊。他们的命运,可以用“悲惨”二字来形容。 根据越南和一些中国史料的零星记载,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残酷的报复性屠杀。黎利建立的后黎朝,为了巩固统治,清除明朝的“遗毒”,对这些汉人移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算。无数的村庄被夷为平地,来不及逃跑的汉人男子几乎被屠戮殆尽。 史料记载,有超过20万没来得及撤走的汉人移民,倒在了血泊之中。 少数幸存下来的,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姓名、语言和服饰,与当地人通婚,在屈辱和恐惧中,逐渐被同化,最终消失在了越南的历史长河里。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越南,几乎找不到明代移民后裔的聚居区。那30万人,连同永乐大帝的雄心,一同被埋葬了。这段历史,太过惨痛,以至于双方的史书都记载得语焉不详。但它却用最残酷的方式,回答了那个问题:为什么越南的华人那么少。 这段历史的余波,一直荡漾到今天。 越南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北方的警惕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一次次反抗“北属时期”的战争中塑造的。他们有一首诗,叫《南国山河》,被誉为越南的“独立宣言”,里面有两句:“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这首诗,现在还印在越南的教科书里。
明朝征服越南20年,移民30万,明军撤退后这些人怎么样了? 600多年前,明朝最
趣史小研究
2025-09-06 00:33:30
0
阅读:48
江渐月
这是把大明朝当成“逆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