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三味药!老中医用了30年,它们是肠息肉的“消削器”,众多患者从中受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07 11:34:20

别小看这三味药!老中医用了 30 年,它们是肠息肉的 “消削器”,众多患者从中受益 常跟肠息肉患者讲,在中医看来,这病并非难以攻克的难题。大多是大肠内的湿热蕴结、气滞血瘀,逐渐形成了如同小肉赘般的息肉,就好比潮湿的角落里容易滋生霉菌,肠道环境不佳就容易长出息肉。 我从医 30 年,在调理肠息肉时最常用的,就是乌梅、薏苡仁、丹参这三味药,它们一个 “蚀赘”、一个 “祛湿”、一个 “化瘀”,搭配使用,不少患者的息肉都得到了控制甚至缩小,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说说它们的功效,再分享一个真实病例。 第一味:乌梅 《本草纲目》中记载乌梅能 “去死肌,蚀恶肉”。肠道内的息肉就如同肠道壁上多余的 “恶肉”,乌梅味酸涩,酸能收敛,还具有软坚蚀赘的独特作用。肠息肉患者往往肠道环境失调,乌梅不仅可以对息肉产生一定的侵蚀消解作用,还能调节肠道的酸碱度,改善肠道的内环境,从根源上减少息肉进一步生长和增多的可能性。 之前有位大叔,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有多个直径约 0.6 厘米的息肉,平时经常感觉腹部隐痛,大便也不太规律,时干时稀。我在方子里加入了乌梅,他服用了三个月后,再次进行肠镜检查,发现部分息肉有所缩小,腹部隐痛的症状也明显减轻。要是你肠道内有小息肉,还伴有腹部不适、大便异常等情况,乌梅或许能帮上大忙。 第二味:薏苡仁 薏苡仁在中医里是一味常用的利水渗湿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 “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对于肠息肉而言,薏苡仁的关键作用在于祛湿。肠道内湿热过重是引发息肉的重要因素之一,薏苡仁能够健脾祛湿,将肠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就像给潮湿的房间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一样,改善肠道的湿热环境,从而抑制息肉的生长。 有位大姐,肠道内有一个直径约 0.8 厘米的息肉,平时总感觉身体沉重,腹部胀满,大便黏腻不爽。我在治疗方剂中使用了薏苡仁,搭配健脾的药物,她服用了一个半月后,身体沉重感和腹部胀满感减轻了很多,大便也变得通畅正常。坚持服用三个月后复查,息肉没有继续增大。要是你体内湿气较重,肠道有息肉且伴有身体困重、大便黏滞等症状,薏苡仁就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味:丹参 丹参是活血化瘀的良药,有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的美誉。肠息肉的形成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肠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就容易在肠道壁上形成息肉。丹参能够活血化瘀,疏通肠道内的气血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就像疏通堵塞的河道一样,让肠道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同时还能促进息肉的吸收和消散。 真实病例:三味药调好了肠道内 1.2 厘米的息肉 48 岁的李先生,平时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还经常熬夜。去年单位体检时,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有一个直径约 1.2 厘米的息肉,同时伴有腹部隐痛、大便不成形且夹杂有黏液等症状。他担心手术会有风险,于是前来寻求中医治疗。 经过详细辨证,李先生属于 “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之证 —— 舌苔黄腻,脉象弦涩,这正是上述三味药所适用的病症类型。我给他开的方子以乌梅、薏苡仁、丹参为主,再搭配陈皮(理气)、茯苓(健脾利湿)、桃仁(活血化瘀)等药物。 李先生坚持服用了两个月后,腹部隐痛的症状明显缓解,大便也逐渐成形,黏液减少;继续服用两个月后复查肠镜,发现息肉缩小到了 0.7 厘米左右,肠道内的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现在李先生非常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身体状态越来越好。 最后提醒:这三味药要 “合理搭配”,别自行抓药 虽说这三味药对肠息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堪称肠息肉的 “消削器”,但一定要牢记:中医讲究 “辨证论治”,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比如你要是脾胃虚寒、经常腹泻,乌梅的用量就需要适当减少;要是你气虚乏力,还得在方剂中加入补气的黄芪、白术等药物。 所以,千万不要自行看着方子估算用量抓药服用,最好找专业的中医进行详细诊断,根据你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调整方剂。另外,平时要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肠道的通畅和健康,这样息肉才不容易反复生长。

0 阅读:168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